臺北田徑場設計優化,為市民打造智慧運動生活

分享本文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124 15:32:21)

從田徑場ABCD入口聯外道路空間改善著手,運用智慧照明優化夜間光環境

去年無論從杭州亞運台灣選手在國際賽事的傑出表現、台灣大賽重回天母棒球場場場爆滿、臺北大巨蛋啟用開幕戰一票難求,到上周末臺北馬拉松在疫後重回參賽盛況,足可見民眾無論對運動賽事的參與,或者是對運動環境的重視,都具備一定程度的熱誠與標準。為了回應運動員與市民的需求,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指導下,台灣設計研究院自2022年起,開始與臺北市政府體育局合作,進行臺北體育館的品牌與入口空間的再設計,示範改造的成果無論是空間或者數位意象體驗,皆獲民眾與選手好評。今年也將改造經驗擴散至臺北體育園區,協助優化民眾運動體驗,以及智慧場域基礎環境建置,為我國國際級運動賽場樹立「結合設計導入、美感體驗與智慧永續」的運動場館典範,一步一步往最佳運動場域邁進,迎接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盛事。

運用臺北田徑場元素建立場館自己的形象識別,讓整體景觀看起來一致並具重點

臺北田徑場位於松山區敦化北路上,是臺北體育園區佔地最大的場館,週邊設有300公尺的暖身場,也是全台少數取得世界田徑總會WA(World Athletics)的一級跑道認證的場地,可容納2萬名觀眾,曾辦理2009臺北聽奧、2017臺北世大運等國際體育盛事,未來將迎接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在國際上如此規模的國家田徑場,都有較為開闊的聯外景觀與鮮明的城市地景,然而臺北田徑場立於市中心熱點,土地被高度使用的區域,即使是園區內最大的場館,卻被臺北社教館、松山運動中心、臺北體育館與臺北小巨蛋包圍,造成建築本體被大量遮蔽,也削弱了臺北田徑場的功能與形象,宛如一顆隱藏在松山區的藍色寶石。因此為了讓臺北田徑場在城市運動場館的規劃定位能夠更明確,提升場館的功能與服務,提供選手與民眾們更好的運動體驗,並且讓臺北田徑場和週邊社群都能發展更緊密的互動關係,透過台灣設計研究院與臺北市體育局共同合作,偕同2022年為臺北體育管制定新品牌形象的沛肯品牌視覺、於國內外空間設計作品屢屢獲獎的彡苗空間實驗、國內最大使用者介面設計公司大予創意,以及台達電子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部一同共創,重新整理臺北田徑場的核心功能與服務,制定空間設計與整體指標規範,讓臺北田徑場成為一座城市裡獨一無二的重要運動基地。

如同臺北市的公共場域一般,臺北田徑場在建造規劃時也被賦予多功能場館的任務,過去曾開放演唱會等藝文活動商演,但在2009年聽奧重建啟用後,成為僅限辦理運動賽事的專業場域,並且肩負起強健市民培養健康體魄的責任,在未有賽事活動舉辦時,臺北田徑場的跑道在市政推動發展下,開放市民早晚進入練跑運動,因此平均平日的人流進出至少有500人上下,這些穩定的入場族群,由週邊居民以及雙北的練跑群眾組成,其中大多數為自主運動的民眾,以及跟著教練進行訓練的跑團群。

創造大廳迎賓形象空間,讓臺北田徑場的故事可以留下記憶

因此設計團隊在第一步的形象溝通上,抓準了「練跑」與「國際級田徑跑道」的特色,並分析國內外知名運動場館的視覺案例,從「型」與「象」的概念抓取找出平衡,以「松山區隱藏的寶石」與「市民能量的場域」為核心設計概念,延伸臺北田徑場的六角形形狀,轉化為匯聚能量的類寶石符號做為場館的視覺形象,並發展應用在不同空間的視覺形象系統、文字圖標,以及各區的指示符號上,讓即便是入口繁多、佔地廣大的臺北田徑場,也能夠有形象上的統一性,並且具備做為臺北體育園區重要聯外門面的功能。

兼具國際田徑賽事認證賽事場地優勢,同時也開放一般民眾使用的臺北田徑場,有著國際上少有的場館經營模式,因此會面臨到設施環境維護的難處,包含須考量專業運動員與一般民眾的不同需求、跑道與草皮設備的維護成本拉高,以及不同使用族群在場內的共存衝突,但同時也凸顯了臺北田徑場的特色,例如具使用效率與彈性、促進不同運動族群共融的潛力,以及帶動國民運動風氣與相關產業的活絡等。

本次臺北田徑場空間再設計,優先選擇日常前來運動民眾的需求進行第一階段的改造

為了找出臺北田徑場優化的需求缺口與優化方向,經過近半月的蹲點觀察後,第一階段的改造鎖定在使用頻率最高的日常市民需求,透過深度的使用者研究訪談,找出臺北田徑場的人流熱點、民眾在場內的旅程地圖,以及民眾最在意的問題與不便之處,例如場館資訊的即時性、每日開閉館時間、賽事活動查找,以及場館使用規範與週邊功能等,綜合不同的思考層次後,開啟規劃設計改造的優先次序與概念核心,首要以人流量最大的臺北田徑場跑道的四個入口節點,重新整理門面的空間與必要功能,加設數位面板與設計使用者需要的資訊介面,並透過藍芽感測技術讓民眾能透過手機接收到場館互動資訊;在整體景觀改善上,著重夜間照明的美感改造,讓民眾在夜間前來練跑散步時,運用台達電的智慧調光與科技,提供安全舒適的光源環境,並且創造新的城市夜間地景;原先場館缺乏室內的迎賓空間與形象接待大廳,在本次改造也將原本的選手入口,轉變成展示臺北田徑場歷史沿革、場館資訊、重點賽事介紹,以及傑出運動員推廣的空間,加深前來比賽的選手與民眾對場館的整體形象,以及賦予來訪者走進運動殿堂的體驗。

透過使用者研究,規劃與測試用戶需要的內容,開啟與民眾的數位對話

本次臺北田徑場空間再設計,優先選擇日常前來運動民眾的需求進行第一階段的改造,下一階段希望進一步針對參與賽事的選手需求,與觀賽民眾的體驗進行設計優化,讓臺北田徑場成為一個既能提供提升國民運動風氣的訓練基地,也能讓國內外選手投入賽事時能有更完善的環境體驗,臺北市政府蔣萬安市長認為推動與時並進的城市運動環境,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標;台灣設計研究院張基義院長認為「台灣是一個擁有豐沛創新能量與產業資源的環境,無論是運動健康或者智慧科技,設計的參與能夠讓不同的資源可以更有效率、更精準的加乘發揮,了解使用者最迫切的需求,發展最適的環境體驗優化,這次的合作示範了如何重建一個在空間上與功能上都能具備智慧與美感的環境,也讓不同的科技能夠適切的融合在城市生活。」


標題:臺北田徑場設計優化,為市民打造智慧運動生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