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興:熱愛一直在體內,它會散發能量



隨著事業重心向國內轉移,張藝興接觸中國古代典籍的機會增多,在潛移默化中愛上了中國傳統音樂。

當張藝興在我們面前“停下來”時,就連跟他相識多年的合作伙伴都愣了一下。衛衣帽子被拉下,連續高強度工作導致的疲倦感,在他的素顏上一閃而過。一雙清亮的眼睛不迴避任何目光,他和在場所有工作人員一路示意問好。

“名不虛傳。”我無聲感慨。眼前這個人,就是田沁鑫口中那個“非常刻苦、有禮貌、有修養”的張藝興,是黃渤口中那個“謙虛、很拼”的張藝興,是東方風雲榜藝人統籌口中那個“敬業、配合度高”的張藝興,也是《這!就是街舞》第三季工作人員口中那個“無論熬到多晚,他都會把安排的工作完成”的張藝興。

但我們眼前這個人,又不只是“那個”張藝興。全力配合各方需求之餘,他還替我們操起了心:“現在這個頭髮真的可以嗎?”為新片《捕魚行動》剃的平頭長長了,他怕不符合要求,“不弄的話就這樣立著,我髮質硬,攝影老師您可以摸摸看”。

從頭髮開始,張藝興一點點交出自己的“真實”。

“把每次舞臺當作最後一次”

過去一年,張藝興在工作中對頭髮頻繁“下手”。電視劇《掃黑風暴》開機前,他還留著稍長一些的髮型,導演伍佰“摸了一下頭”說要剪掉,他果斷答應。曾幾何時,演戲不在他的職業規劃之內,如果拋開兒時的一次客串,他真正的演員生涯是從2015年開始的。

“演員就是一顆心吧,就是你的信念感。”他把自己做演員的感悟,實踐在表演當中,“你要真的相信這一切,要融入這個角色,要去了解”。只有把心沉下來,才能在劇本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和導演達成共識的角色。

去年,孫紅雷一通電話,把張藝興叫到了《掃黑風暴》劇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無論是熟悉的孫紅雷、江疏影、吳越,還是初次合作的劉奕君,每位演員都是張藝興的鏡子,他們照出他的不足,也讓他看到提升自己的方式。

若將張藝興的人生比作雨林,演戲就是點綴在蒼翠草木間的花朵,為人生增添色彩。它們像連線萬物的信使,拓寬了他的交友圈,也豐富著他的體驗。在層層植被下,流淌著他的“生命之源”——音樂,它像水一樣滋潤他的生活和工作。

張藝興的童年是典型的90後模式,那時的家長似乎很喜歡給男孩子安排“安靜”的課程。父母給他選了繪畫和鋼琴兩門課,漸漸地,他彈琴的手越來越堅定。“未來”這個遙遠的辭藻,好像越來越近了。

音樂之路從獨立生活開始。程式化的日子迴圈往復,僅剩一些細碎的片段在他腦海停留:起床,從公寓到公司,練到晚上9點多,簽字回公寓,最後翻牆再跑回練習室;有時索性睡在公司,免得再下坡上坡地走一遭。

那段時光是沒有顏色的,“因為你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出道,能不能真正站上舞臺”,他拼盡全力,忐忑地等待。誰知這一等就是4年。正式出道後,不管站在舞臺的哪個位置,不管關注的目光是多是少,有一股力量始終鞭策著他,把自己那根弦繃得緊緊的。

“大家可能看到你在旁邊。但是你能站上這個舞臺,有多少人都沒有站上這個舞臺的機會。我覺得對於這個舞臺的感恩,對於這一路幫助過自己的人的感恩,是一定要有的。”張藝興保持警醒,他尊重每一個舞臺,無論以何種身份示人,他都要求自己真誠面對一切。

“我覺得你沒有準備好,就不應該登上舞臺。”張藝興以終為始,把每次舞臺當作最後一次表演。他堅定地認為,歌手和舞者應當心懷敬畏,奉獻真實且純粹的演出,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尊重。

“在懸崖盡頭,抉擇內心在怒吼”

一個場景的拍攝結束,工作人員向後回撤,沒人注意到,坐在鋼琴邊的張藝興意猶未盡,樂曲不間斷地從他指尖流淌,陸續有人回過神。他隔著燈架抬起頭來,笑得分明。

“很多譜子都忘了。”張藝興主動挑起話題。他現在做編曲主要依靠電腦,練琴時間少了,說起來挺不好意思:“小時候覺得,用自己的耳朵好像能聽到音程跟左手的和絃,就希望老師能夠在我面前示範一次,然後我記住左手的音。”

當年偷的小懶,到後來造成了一些困擾。長大後,張藝興不斷學習樂理知識和演奏技巧,並漸漸轉移到編曲和製作維度。尤其在編曲上,他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心思。練舞的時候,他也經常跟老師交流音樂,“每當音樂在我耳邊響起,所有東西都在飄浮,沒有辦法阻止”。

身為被大眾聽見、看見的音樂人,張藝興本著“對年輕朋友或者是對正在被你影響的人負責任”的原則進行創作。隨著事業重心向國內轉移,他接觸中國古代典籍的機會增多,在潛移默化中愛上了中國傳統音樂。

延伸閱讀  征服者康片酬曝光:《复聯5》2000萬美元,僅次於鋼鐵俠!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藝興在某國外軟體看到了一個叫Mandarin Pop (華語流行音樂)的榜單,“在上面看到了周杰倫老師的歌、王力巨集老師的歌,等等”。為什麼有的軟體有,有的軟體沒有?中國音樂人的自覺被激發出來,他迫切地想做點什麼,去打破這副枷鎖。

“我希望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樂器,融到這些流行音樂裡面,讓這種音樂具有獨特的感受和風格,然後再反向輸出給外面的世界。”在“破局”中,他一度陷入彷徨,3年前去打美國市場的時候,那是個秋天,海外聽眾為張藝興排起了長隊,可吸引他們到來的音樂是K-Pop。

張藝興對自己正在嘗試的音樂風格產生了懷疑:“我還不夠好,還不夠優秀。”從他的表情,我們隱約可以看出,他那次自我懷疑的嚴重性。

回國後,張藝興與製作團隊全力投入新專輯的創作。在主打曲《蓮》中,他用琵琶、大鼓等民族樂器,將聽眾帶回先秦戰場。和緩、深沉的民樂與跳躍的電子樂交織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展現出篤定的力量。

經過不斷地試錯和嘗試,張藝興的音樂宇宙終於在這張專輯裡集中爆發。中國民樂所包含的高亢、悲傷、蕭索、喜慶、壯烈的情感特質,在與海外文化交融碰撞的過程中,煥發出新鮮而蓬勃的生命力。

看到“2035年中國將建成文化強國”這條新聞時,張藝興捫心自問:“在音樂這個領域,我們用什麼走出去?難道是用跟別人一樣的音樂嗎?”顯然不是。參考業內外對《蓮》的評價和反響,他覺得M-Pop或許是一個可行方向。

這裡的M指Mix (混合),即“中文+”概念。“因為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比方說我用中文加德文或法文等,是不是都可以玩得起來?”加號後面也可以是不同的樂器和曲風,抑或用世界性的曲調講述中國的故事。

今年央視春晚,一幅《畫卷》終於將張藝興彷徨的心拉了回來。“讓我能夠把M-Pop曲風帶到那個舞臺上,對我來說不亞於任何一個獎項。”張藝興在心裡鼓勵自己:“你再頂頂吧,說不定真的有出路。你再加加油,多寫這種風格的音樂。”

他也試圖通過“國風街舞”,擴大中國傳統舞蹈的受眾和影響力。在《這!就是街舞》第三、第四季裡,他用中西合璧、傳統融合現代的形式,創造出一種獨具魅力的舞蹈風格。

“其實很多傳統的舞種,需要我們年輕人去了解、去學習,然後再去傳播。”在創作層面,推廣傳統文化的實操過程往往伴隨著迷茫。以音樂人為例,當他們鋪好一個恰當的鼓點,再加入中國樂器以後,有時會覺得這不是原本想要的畫面,於是乾脆捨棄這個樂器。

張藝興也遇到過類似情況,他傾向於用“中文+”尋找平衡點。同時,M-Pop也可以跳出中文框架,假如西方的鼓點加上外語能講好一箇中國故事,那也是很棒的事情。


奔跑的路上,張藝興發現還有太多要做、要努力、要追趕的。

“給不相信的世界證明”

不久前,張藝興首次造訪敦煌。他用M-Pop串連這條迷人的故事線,把敦煌的風土人情、藝術瑰寶和綺麗景觀,濃縮在新專輯主打歌《飛天》的MV裡。

“我們國家真的有很多好地方、有文化底蘊的故事,值得大家去發現、去挖掘。”眼中的景色是心態的折射,他習慣了在工作中游歷山川。“你覺得它很美,它就一直很美,不管你是在工作的時候,還是在休息的時候。”

張藝興承認自己非常幸運,因為只有極少數人能把家長選定的特長變成熱愛,再把熱愛變成事業。

最近,一個朋友發微信問他:“除了工作,你還有什麼別的愛好嗎?”他拿著手機愣了大概30秒,頭一回特別認真地想了想,回覆道:“我特別熱愛我的工作,因為我在工作中收穫了很多。”

延伸閱讀  《陳情令》的劇情讓人印象深刻,幾個年輕演員,魅力十足

朋友用滴汗表情作答,其實,張藝興自己也清楚,他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並不適用於大多數人:“我說‘大家要注意身體’這句話,是最沒有說服力的。”

演藝工作分走了他一天中的大半,回家後的他會分出兩三個小時學習知識,看書、看新聞,瞭解當下發生在各個領域的事情,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當然,還要做音樂和練舞,這兩項對張藝興來說不可或缺。

如此一來,休閒時間少之又少。只是,在他的概念裡,洗澡、聊天、回訊息都是休閒,運動也是,譬如游泳。在《捕魚行動》劇組,他白天拍戲,太陽下山後開始練舞,之後給自己30分鐘時間遊個泳、洗個澡,然後繼續看第二天的劇本臺詞。

聽上去確實很累,可張藝興不這麼想:“當你吸收了越來越多東西的時候,人會發生改變,我覺得它是一個頓悟的過程。”

“師父”黃磊曾不止一次勸他“你得注意休息”“健康比成功重要一百倍”。張藝興當時回答:“男人嘛,就是要把眼前答應的事情一件件做完。”現在,他覺得活在當下最要緊。你最想做什麼事、最喜歡什麼職業、幹什麼最有熱情、最熱愛什麼目標,“往這個目標跑就好了”。

奔跑的路上,張藝興發現還有太多要做、要努力、要追趕的。他覺得,“如果大家想成功的話,就是要不斷奔跑”。途中的每一位同僚、前輩和老師,都在影響著他。

“其實有時候我遇到迷茫的事,或者有事情特別棘手的時候,我一定會請教哥哥們,因為他們真的給了我很多幫助跟指導。”張藝興提到“男人幫”的哥哥們,提到《掃黑風暴》劇組,也提到於和偉、李榮浩、歐陽靖……他尊稱他們為“老師”。

不過,張藝興對“德藝雙馨”的嚮往在認識他們之前便已產生。在他很小的時候,家人就教育他“人應當有責任感”。作為公眾人物,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更是最基本的素質,“因為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會影響很多你能影響到的人”。


儘管不知道腳下的路是不是完全對,但他相信“路走著走著,它就成熟了”。

“熱愛是前提,努力是必要”

過去那個頑皮的長沙男孩,已經蛻變成了我們眼前的樣子。“為什麼呀?”張藝興自問自答,“應該是不服輸的一股勁兒吧。”

有那麼一段時間,家人、朋友、同學們爭相表達對他的期待,“你加油”“我看好你”“你要努力”的聲音不絕於耳。哪怕說者無心,可在張藝興聽來,這卻意味著很多責任。“不想讓他們失望,想做到更好”,所以他有了努力的動力。

迴歸自身,這股勁兒源自一遍又一遍的自省:“這件事到底是不是你要做的?是不是你想做的?你要不要把這件事做好?你要完成這件事,還是卓越地完成?”以跳舞為例,他對卓越的定義,指成為在練舞的人裡最強的那個。縱使再跑10年才能抵達終點,他也不會半途而廢。

張藝興的團隊,有一個價值觀叫“熱愛努力”,兩個詞的位置大有講究:“如果你要努力才能熱愛上一件事情,那我覺得要不就算了。所以熱愛是前提,努力是必要的。”但有一點必須說明,那就是努力要有個度,變形的努力也不可取。

張藝興沒有什麼延續熱愛的訣竅,他只有一顆奮力搏動的心。“不管是365天,還是5年、100年,它一直在你體內,它會散發能量。”熱愛讓他的努力像永動機一樣,不知停歇。

張藝興也給自己定了KPI。一年來,他自認完成得“不夠好”,還需要更多的實操時間和精力,需要給員工更多關愛,以及更全面地看待問題,才能儘早實現“卓越”的目標。

過往的抉擇成就了現在的我們。張藝興沒有選擇一條人們慣常走的路,也沒有在奔向未來時捨棄往昔。“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他來說太重要了,即便有新的可能性出現,他也不會把初心當成墊腳石。

很多人都知道,張藝興有個夢想——“帶領華語音樂走向世界。”如今,他依舊初心未變。

記者下意識地反應:“會不會聽上去讓人覺得太不切實際呢?”他說:“對,但夢想為什麼不能不切實際一點?”

是呀,為什麼不呢?就如他引用過的典故《夸父逐日》,或者《掃黑風暴》中一根筋的林浩,“他們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看到自己所看到的”,有自己的目標、信仰與追求。

延伸閱讀  年輕青年劉浩,從物理學家到頂級替身,成就電影夢想!

“那股暗勁”跟張藝興很像,在他身上邏輯自洽。

儘管不知道腳下的路是不是完全對,但他相信“路走著走著,它就成熟了”。只要目標明確,你就有各種探究、學習和思考的方式,去了解地形,並最終走到那裡。“哪怕最後沒有走到,我相信有很多積累下來的經驗跟成果,也可以供後來的人使用。”

大部隊從演奏廳撤了出來,留下張藝興獨自面對333個座位。監控畫面粗糲而朦朧,圓形舞臺好似月球表面,而他是孑然起舞的漫步者。

後期團隊—CommaStudio 場地提供—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