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重回漢唐,著我漢家衣裳”。
近幾年來,隨著漢服文化的回歸,一大批古裝劇也映入觀眾眼簾。
但是,古裝劇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雖說不乏製作精良的優秀劇目,例如《甄嬛傳》。但類似《我叫劉金鳳》《九霄寒夜暖》這類的電視劇,卻遭到廣大觀眾吐槽。
濃濃的“倭風”代替“國風”,究竟是導演背後的利益鏈條,還是蓄謀已久的“文化滲透”?多部古裝劇將被嚴查,真該管管了!
國劇經典難超越的秘密法寶
相信在大多70後、80後的印象當中,對於古裝劇的記憶,還停留在86版《西遊記》與87版《紅樓夢》。
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曾經的國劇經典,如今不管如何翻拍、改編,都始終是無法超越。
想想無法超越的原因,其實也不難。
在那個物質並不富裕的年代,導演以及所有的演員都力求能夠帶給觀眾最優質的作品,以創作觀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而奮鬥。
就拿86版《西遊記》來說,楊潔導演當年為尋女兒國國王一角就發動全國資源尋找。無論從人物氣質到服飾妝發,都十分符合,力求盡量還原原著中對於人物的刻畫。也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才使得經典無法超越。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的古裝劇都善於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養分。 《西遊記》等劇的成功自然就離不開從四大名著中的挖掘。
沒有考慮金錢的利益,所成就的作品自然純粹。正確的審美以及導演不可或缺的對於史實求真的專業素養,服化造的用心,演員的演技,都是無法超越的秘密法寶,更重要的是源自內心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倭風”代“國風”,現代影視圈亂象重生
既然國劇經典難以超越,許多的導演便開始在“國風”上動腦筋。
“國風”一詞最早起源於《詩經》,現在大多解釋為帶有中國元素的創作風格。想法雖好,但縱觀現代的影視圈,“國風”似乎越跑越偏,甚至被“倭風”所替代,讓人傻傻分不清。
《我叫劉金鳳》的上線,也引來了不少熱議。
劇中女主辣目洋子的長相遭遇吐槽以外,更多的是劇中的“日本元素”。
劇目的改編完全背離了原著所處的時代,誇張雷人的劇情一時間也讓最初的觀眾審美疲勞,男主造型完全參考日本某時期的造型,女主吃壽司,衣服上的櫻花圖案,改制的襦裙完全沒有中式的形制考究,這種濃烈的“倭風”讓觀眾直呼受不了。
有細心的網友指出,劇中人物衣服帶子的係法,也完全是按照和服係法所編,後來發現問題的劇組對片段進行了p圖修改。故事情節似乎是穿著古裝演著現代的劇目,也有點與其宣傳的國產劇格格不入。
除此之外,在上映的《九霄寒夜暖》的宣傳海報中,細心的觀眾們也發現了問題。
女主頭上的髮飾,並非中國古代傳統髮飾常用圖案,而是日本藝妓所用。另外,劇中男演員頭上戴著的帽子,是日本的官帽所變,就連女主李一桐的衣服上的花紋樣式也是如此。
與其說《九霄寒夜暖》是第二個《我叫劉金鳳》也未嘗不可。
有網友對比這兩部劇後發現,其導演都是香港人,甚至有人提出只要是香港導演的電影,必然會帶上“倭風”。
究竟是香港導演如此,還是怎樣的原因,我們也不得而知。
不僅這兩部劇,《夢華錄》的播出,也讓官媒點名,說其宣傳的飲食文化背離中國飲食文化,與其不符,中國麵點中並無“桃夭”的說法,中國麵點製作多用筷子等工具,誤導廣大青少年。
其次《夢華錄》更是將倭風進行到底,服飾完全照搬日本衣服。
其實區分漢服與和服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和服也是從中國服飾中汲取經驗,經過多年的演變才形成的。日本的狩衣公然變化成古裝劇潮流,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究竟是導演服裝師不認得漢服,還是刻意為之。
類似的“倭風”情況還有《星漢燦爛》等劇。其實除了電視劇服裝造型以外,場景設置中也有類似日本榻榻米推拉門設計的元素在裡面。
+仔細推敲起來,近幾年火爆的古裝劇,人們往往因為當時演員的顏值等原因,而忽略“倭風”存在,《我叫劉金鳳》的出現,讓當年的《慶餘年》等劇也被扒出“倭風”嚴重。
知道真相的廣大網友紛紛表示有些失望。畢竟有些網友無法接受穿日式衣服拍的國產電視劇。
亂象叢生,顛倒黑白,電視劇的創作大多是編劇與導演的主力軍,其對於日本文化甚是了解,且在劇中無時無刻不在透露自己的意圖,對於創作審視如此粗製濫造,殊不知是有利益驅使,還是有意為之,其心思也可見一斑。
就這些清一色“倭風”古裝劇大多出於香港導演之手,也值得人們揣度一番。
廣電發文整頓,亂象背後的思考
2022年7月,央視廣電總局發文稱:古裝劇不得隨意模仿化用國外風格樣式。文章一經發出,便得到了廣大網友的支持和點贊。
類似的文章,廣電總局也不是第一次發出。縱觀現代影視圈亂象,廣電總局的做法無外乎只有一個目的,讓更多的人立足於本土文化,避免文化滲透。
不僅是此篇針對影視作品本身的提點,還有就是命令許多影視演員禁用外國名字,化名等,因此才有了後期楊穎改名,辣目洋子改名等行為的出現。
國家層面的整頓,更多的是為許多的演員與創作者規定了宏觀的方向,其實從作品創作開始,就更應該加強管理,對於選材,服化造等細節,應當仔細考究。
唐風並不是清一色的“丸子頭”,而“國風”也不應該是充滿日式的“倭風”。
問題出現後再整頓的效果,遠不及在事情未發生之前就整頓好。這不免讓人聯想到之前廣電總局對於宮廷劇的整頓也是如此。 《延禧攻略》、《如懿傳》的熱播,為於正帶來口碑,但卻因為不符合史實後下架,網友紛紛詢問於正,也只不過是於事無補。
“國風”再興起,多方同努力
我們在前邊提到目前國劇經典難超越後,人們開始立足“國風”時出現的影視亂象。廣電一文可謂是猶如春雷般,為影視圈敲響警鐘。那麼,“國風”如何再興起,亂象背後是否有利益鏈條與“文化滲透”,都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好多影視劇中都有相關廣告產品的植入,觀眾也覺得偶爾齣戲,要說這種廣告商贊助劇組的形式算不得利益鏈條的話,那麼刻意的混淆視聽的“倭風”就讓人不免有些懷疑了。
本身文化的創作與創造,就是文化之間相互交流與碰撞的過程。文化借鑒本質上來說也無可厚非,在藉鑑過程中的文化審美也顯得尤為重要。
文化審美要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美,並不是一味認為國外的東西就是好的。借鑒並非照搬照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國風”取成“倭風”,顯然不符合審美,也沒有精華可言。
最後,要說的是,文化創新最重要的就是真實二字。掛羊頭賣狗肉也只能博人一時的追捧。國產劇就是國產劇,從本質上就要真實。
《九霄寒夜暖》上映以來遭到觀眾舉報,說明觀眾的審美在提高,並不一味追求刺激。現代的良心古裝劇應繼續做表率,譬如《甄嬛傳》導演鄭曉龍就很不錯,將劇目製作精良,一度成為人人多次觀看的熱劇,引領“國風”再興起。
結語
泱泱華夏,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影視劇創作的良心在於時刻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若是不了解,勢必會再次出現將“倭風”認為是“國風”的事情。只有認同本民族文化,才有可能立於不敗之地。
“倭風”得以整頓,“國風”引領時尚,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文化會被世界所讚揚,我們的優秀影視作品也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