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追求,更在乎生活品質和福利,Z世代對工作的態度改變,也驅動職場快樂風潮,尤其ESG一環,就是員工身心健康,國外甚至設立「快樂長」職務,而台灣該跟進嗎,專家認為,這個職務不是必要性,但企業文化要做到,讓員工有歸屬感和照顧生活,才能往幸福企業邁進。
按摩師:「請問哪裡還需要加強的嗎?」每個月有兩次的按摩時間,可以預約放鬆筋骨,這是企業所提供的福利之一,畢竟重視員工「個人狀況」,關注身心靈健康,這個觀念早已被重視。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以我們公司來說,還有額外多出了像是,免費的醫師諮詢服務,還有護理師或者是健康管理師,隨時可以照顧員工的身心健康。」組織策略裡必然不能漏掉,員工的身心照護,畢竟員工快樂也是企業責任,也因此像Google、SAP、海尼根等企業,開始設立快樂長或幸福部,有別於傳統只是喫喝玩樂,更是要賦予員工更多的自主權,像是透過定期與團隊面談,了解他們在職場與生活的需求,更貼近員工內心的想法,只是台灣企業有必要跟進,成立這樣的職務嗎。台師大企管學系優聘教授徐美:「(企業)除了重視這個所謂的歡樂,予以快樂這部分以外,我們同時還會去兼顧到員工的身心問題,我覺得事實上這個快樂長,可以轉化成我們之前所謂的,福利委員會的這個角色,只是我們提高福利委員會,和這個服務委員會的這個主管,他本身職掌的功能。」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其實台灣的企業已經把快樂長,他們的職務內容可能已經分配給了,像是人資或是福委會這樣的單位來進行,ESG裡面其實員工的健康快樂福祉,本來就歸類在Social這塊裡面,快樂長這個職務不一定是必要的存在,但是照顧員工身心健康的部分,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是現在非常重視的一環。」根據人力銀行調查,上班族2024年幸福感指數為57,相較於上一次調查的55略為上升,其中有4成4受訪上班族自評,任職的公司是幸福企業,反觀有5成6則認為不是,調查中也發現,要降低人員流動率最有效的方式,除了有穩定的調薪制度,還要老闆懂得尊重並且感謝員工付出,同時提供具吸引力的福利。台師大企管學系優聘教授徐美:「在國外的一些文化它慢慢組織是走扁平化,那就是高階主管跟下面的員工,(階級感)差距不要太大,(能)降低這霸凌的風險,讓員工更能安心的在這企業裡面工作,對於這個企業來講它的員工流動率下降,對它來講它的那個企業的績效創造,也是比較有利的。」諮商心理師陳如雯:「企業對於投注心理健康的一個接受度,仍然是有限的,可能會認為這會增加成本,或者是非必要的支出而無法落實,建議從企業內部的一個HR部門,或管理團隊當中裡面設立一個,專職的推動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一個推動者,不一定是要有一個特別,(不用)新增一個特別的職位。」這股職場的快樂風潮,最大驅動力來自於Z世代,對於工作的態度改變,他們不再只是一昧追求高薪而已,而是注重生活品質和福利,這也在企業中衍生另一課題,職場世代間該如何共處。諮商心理師陳如雯:「賦予更多的一個自主權,譬如說讓他們練習重要的會議,或者是主管會議,藉由X世代或者是Y世代的一個經驗,來學習來幫助他們學習,然後而且可以增進兩個世代,不同世代之間的一個交流,另外可以賦予專案的一個主導權,允許他們可以犯錯,給予適當的一個工作,不同的工作的一個選擇項目,然後增加這樣的彈性感,都可以提升Z世代對於公司的一個歸屬感。」幸福企業不要只淪為口號,如何增進員工的歸屬感和安心度,是企業留才的必備考題。
標題:全球企業注重員工身心 引進「快樂長」台灣需跟進嗎?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