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錚揭中華男籃無解現況 籃協官僚僵化又做了什麼?

分享本文


面對中華男籃近年來在國際賽遇到的困境,籃協能否提出更好的升級與改善計畫。報系資料照,特派記者季相儒/攝影

此次亞洲盃資格賽的中華隊隊長劉錚,前日在FB發了一篇諍言文,短短一天時間,就有2萬多人按讚與逾千次的分享,足見國內籃球迷對此次組訓狀況之關注,筆者跟幾位關心台灣籃壇改革的朋友討論後,覺得有幾個可以延伸討論的面向,值得關心台灣籃球的大家繼續關注,也期望能帶給籃協再更多一些督促進步的力量與聲音。

從劉錚提到的部份,有幾個主要重點:

「人都不齊我們要怎麼磨合」

球員組成是球隊根本,籃球始終仍是團隊運動,也肯定需要磨合,特別是此次徵召名單中還有許多新手,出現這麼大的問題,當然會影響整體球隊表現甚鉅,也無怪乎劉錚會高聲疾呼。

誠然,籃協這次聘請了不少訓練員陪練,可以稍微補上人數不足的問題,但出去比賽的始終是球員,對於戰術的熟練度與彼此間配合的默契,仍絕對不足,需要最起碼的集訓時間。

關鍵就在於事前與各聯盟的溝通協調。此次中華隊開訓或許比許多他國球隊更早,但面對整個資格賽從2/22~2/26的賽程(中華隊兩場賽事分別為2/22與2/25),舉例中國CBA特地從年前就停賽至2/29才復賽,日本B聯盟則從2/11休賽至3/1,就連比較辛苦的韓國,聯賽打到2/15初六,至少也是從2/16就休賽至2/28才重新開打,這些都是各國籃協為了比賽努力協調過後的賽程。

反觀台灣,雖然根據報導,兩大聯賽P+、T1仍算是有作出相對應配合,但直至本週末2/17~2/18都還有熱戰,T1甚至連2/24都還有比賽,並且分別於2/27與2/28復賽,比人家晚休賽,卻又比別人早復賽,也無怪乎部份獲徵召國手,還無法至集訓報到(根據報導2/5就該報到參與集訓)。

畢竟這才是他們討生活的職業,未經許可、賽事仍在進行,各自又都有戰績壓力,當然還是會以母隊(老闆)為優先。不能說籃協無作為,要考量的因素也確實不少,但是不是可以不用如此的「權宜」,最後且只流於交代了事。

「至少在前置作業上我們要有所準備,對吧?」

劉錚FB文中同時提到了前置作業的準備問題,而一次國際賽出徵所需的前置後勤,絕對不只是物質上腰包、球衣、球鞋等用具這麼簡單,包括上述優先考量球員身心狀態的集訓時間&聯賽賽程協調,到長時間的情蒐準備:觀察各國打法,掌握對手大名單球員近況與總教練風格,以便知己知彼。

這次我們在出發前,為球員們準備了多少?從訓練到比賽期間的後勤團隊,包括隨隊醫師、藥師、物理治療師等支援,更是重中之重,乃至於在當代運動科學潮流下,若能再引進運動心理諮詢師、廚師與營養師等幫手,整體拼圖就更趨完整。

這次稍能寬慰的是,據籃協說法,在體育署的支持下,有著比以往充裕的後勤人手,但是否真的達到足夠的數量與成效,也仍有待最後球員們的反饋。

對這些年頗為仰賴歸化球員的中華隊來說,這也是劉錚口中的另一個「前置作業不足」:眾所關注的阿提諾需約問題。

不能輕言這是易與的談判,但阿提諾早在1/30就與攻城獅分道揚鑣,在此之前更早有隱憂跡象,遭球隊棄用多時。在早知道亞洲盃資格賽將於今年2月開打情況下,以其國際賽的角色重要性,本該未雨綢繆的大事,卻到現在仍無法掌握他是否有意願返台,這實在難以說服廣大球迷籃協有上緊發條。

而更根本,也早被討論多時的議題:新的歸化人選,進度到哪了呢?

台灣並非是亞洲第一個有歸化球員的球隊,但在國際賽表現顯然更加依賴歸化,如今不僅被其他國家超越,更可能面臨無人可用的窘境。或許過去有現實資源壓力,但至少在現在這個鋒頭上,籃協該有多一些底氣,對外爭取更多的歸化籌碼了吧。

「大家都關心的問題」

大家對於保險的基本概念與想像,或許就是受傷了可以就醫請款,但這些為國出賽的運動員,需要的不僅只這一部份,除了原本就應享的:受傷後的檢查、治療、復健等費用支付,都必須到位外,也期望能減少他們在作業方面的麻煩,如早前張宗憲所述,球員受傷還得自行尋醫、就醫,甚至很多費用還得自己去申請,這似乎本不該是由球員來額外勞心費力。

更重要的是對原本工作的「失能險」保障,隔壁棚棒球就有2016年羅嘉仁於12強賽期間受傷,導致整季報銷,至少還有理賠一整年薪水的案例,可是籃球選手呢?

歷來從陳信安、田壘、張宗憲、楊敬銘、戴維斯、吳永盛,到女籃的彭詩晴與文祺,這些中華隊重要球員,都曾經為在比賽或集訓中受傷,其中更有多位從此告別球員巔峰,再也回不去從前,卻沒能得到相對應回報。

這在當代因近年聯賽蓬勃發展,導致球員大漲的背景下,自然也讓球員們對於徵召一事,有更多的斟酌與考量,畢竟需要背負的風險相形更為巨大,也才導致了胡瓏貿雖入選24人名單,仍選擇婉拒出賽的憾事。

當然,再一次我們必須認知這件事情有一定難度。就現有資訊,國內僅一家日商關係業者願意洽談,但在籃球員受傷機率相對棒球較高,且因近年薪資飆漲,對「失能險」保額要求也相對提高,兩者皆會直接影響保費大漲情況下,加上對於如何計算基於薪資的個別球員保單,仍未與工會達成共識,可以想見要達成籃協、球員與業者,三方皆滿意的方案,絕非易事(亦難以完全複製棒壇協商經驗)。

也因此,儘管籃協宣稱此次同樣在體育署支持下,已有為球員投保現有最高額度「暫時失能險」(但是否屬實仍有待追蹤查證),內容仍難以讓球員一致接受(因此造成胡瓏貿退出),畢竟雙方可能從根本對「失能險」的認知就有落差。

這部分的困難能夠理解,畢竟商家是來做生意,不是來做善事的,倘若真有厚利可圖,不會只此一家,籃協也確實需要面對,是否能負擔球員理想保單的保費問題。

可這同樣不是延宕如此之久的理由,現實面縱有難言之苦,還是需要給大眾一個明確說法,是費用問題(但協會整體支出是否有合理運用)?是否需要上級機關更多協助乃至實質支持(修法or預算)?抑或者能否尋求外國公司承保?

說到底單單亞洲,就還是有一大票較中華隊國手身價更高的籃球員,總有能參考的對象,而不是在球員們反映這麼多年,甚至已有人反彈婉拒之後,仍只得到「努力協商中」的拖字訣消極回答。

「很多以前的問題到現在,還是存在」

這道盡了更多難以分類,尤其是心理上的無奈。我們就看看當事人劉錚。2014年瓊斯盃對埃及的比賽中,一次灌籃摔傷下巴就縫了多針,去年亞運集訓期間更扭傷多達3次,職籃球員工會列出「改善保險」、「球員後勤」乃至「出場費用」等條件,希望球員可以在很安全、有照顧方式下代表中華隊出徵,實在是合情合理,也無可厚非。

但是一年過去了,更精準地說,是年復一年,籃協看似仍在原地徘徊,進展有限,面對問題不能說毫無動靜,卻始終牛步、始終處於協商努力還未果的過程中,然後以官方回覆「我們努力了,但迫於種種因素」作結。

台灣籃壇經過多年低迷,好不容易在近年有了一些向上榮景,卻馬上又要面臨許多負面打擊的嚴峻挑戰,實難再有失;再望向國際籃壇其他對手的飛速進展,無怪乎球員們會比以往,更急切直白的提出需求與抱怨;球迷們更已失去耐心,這些不光只是為了球員自身利益,也攸關於幫助國家隊打出更好成績。

畢竟現代球員出國比賽,已不單單只是「為國爭光」一個榮銜考量可以打動,球員要的是更有保障、更沒有後顧之憂的安心拼戰,而不是受傷風險自負,甚至嚴重到影響職業生涯,還望籃協能嚴肅看待劉錚的此番心聲,再不加快腳步,晚了就跟不上全世界了!


標題:劉錚揭中華男籃無解現況 籃協官僚僵化又做了什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