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標題這句話,是我看完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後的心聲。張藝謀真的太穩了!從24節氣的倒數開始,張藝謀就向全世界展示了什麼是“中國式的浪漫”。每一幀,都是一張壁紙;每一處,都是在展示中國的大好河山;每一個節氣,都有一句對應的古詩句。唯美、浪漫,蘊含詩意。隨著一滴藍色水墨的落下,黃河之水突然從天而降,傾瀉千里,展示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情畫意。
晶瑩剔透的冰雪五環“破冰”而出,象徵著打破隔閡、互相走近。
最出乎人意料的,還是主火炬和“點火”儀式。在過去的奧運會開幕式中,主火炬無一例外都是主辦方按照本國的歷史和文化元素去設計的。但張藝謀給我們展示的,卻是一朵代表全人類的“雪花共同體”。
這朵大雪花由90朵小雪花構成,每一朵小雪花都代表一個參賽國(地區),上面有這個國家(地區)的名字。
這種把每一個國家的名字都融彙在一起的做法,在奧運會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按照張藝謀本人的說法:“雪花主火炬,沒有隻講中國故事,講的是大家的故事,實現了從’我’到’我們’的飛躍。”
相比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用“人海戰術”呈現出來的大氣磅礴、揮斥方遒,本次冬奧會開幕式毫無疑問是在驚艷中透露著自信和從容。我們不再像14年前那樣要迫切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有五千年曆史,有很多家底,因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今天的中國已經不需要再向世界去證明什麼了。在這種文化自信下,我們通過冬奧會的開幕式,向全世界講出了我們的理念:去敞開博大的胸懷,找到人類最樸實共通的地方,告訴大家我們是一個共同體,我們要低碳環保,要“一起向未來”。
02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刷屏的同時,#開幕式後給張藝謀補張電影票#上了微博熱搜。
從一些高讚網友的評論來看,大家都在為張藝謀執導的《狙擊手》鳴不平:
“排片太少了,熱搜也沒有,流量也沒有,他(張藝謀)忙著冬奧會也顧不上宣傳,大家多支持張導的電影《狙擊手》吧,真的好看。”
“我們這排片太少,要么太早沒起來,要么太晚看不了。希望改善影院排片數量,多給幾個選擇。”
“XXX和狙擊手都看了,怎麼覺得狙擊手更好呢。可是確實排片相差懸殊。一個一天19場,一個一天1場。”
其實《狙擊手》這部電影我早就已經在關注了(之前還專門發文寫過我關注的原因),它也是我大年初一就去看的兩部電影之一。這是一部根據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狙擊手群像事蹟而改編的電影。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進入到第二階段,中國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入到邊談邊打的陣地戰中。由於火力上處於劣勢,所以志願軍發起了“冷槍冷炮運動”。這種打法成本低,消耗少,卻能不斷積累戰果,和當時的戰爭形勢非常契合,收效也極為顯著(詳細可查看《很遺憾!迄今為止,抗美援朝的電影都忽略了一個關鍵》一文,本文不再詳細展開)。電影《狙擊手》講述的就是五班神槍手們的故事。
根據劇情的設定(再次強調,這是一個以狙擊手群像為藍本的改編故事),五班原本由一群普通的志願軍戰士所組成,但因為在朝鮮戰場上非常活躍,屢屢射殺美軍官兵,而成為美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班長劉文武(章宇飾)甚至還被冠以“死神”的名號。為此,美軍也派出了實力強大的狙擊手小隊,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狙擊戰。故事從尋找失踪的偵察兵亮亮(劉奕鐵飾)開始。其實電影的一開頭就給亮亮的身份埋下了伏筆,一來是他是班組里文化水平相對最高的(和大永一樣是高中生,這在那個年代還是比較罕見的),二來是他還懂朝鮮語,而且很善於和當地人打成一片,再加上五班出發前,連長強調“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亮亮的身份並不一般。但美國佬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反而把亮亮誤判成了普通的擔架兵,並以他為“誘餌”設置了一個圈套。
隨著五班落入這個圈套,這場精彩的狙擊戰正式打響。戰斗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五班遭到了埋伏,在猝不及防的情緒下,犧牲了數名戰友;2.為了帶回亮亮,班長劉文武當機立斷,佈置戰術,進行反擊;期間的戰鬥非常激烈,雙方鬥智斗勇,也都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3.在對峙階段,雙方決定交換人質,但卻因為一些意外因素,人質交換失敗,班長慷慨就義,五班僅存大永(陳永勝飾)一棵獨苗。 4.大永繼續與美軍周旋,在自己負傷倒地之後,依然憑藉著戰術擊斃了美軍最後兩名狙擊手。整部電影的節奏非常緊湊,畫面也非常真實,難能可貴的是,還把“引蛇出洞”“後發製人”等經典狙擊戰術表現了出來。
為了盡量避免影響大家的觀影體驗,這裡不做進一步的劇透。但可以很肯定的說,我個人對《狙擊手》這部電影還是非常喜歡的。我身邊也有一些看過的朋友,給了這部電影以很高的評價。
在春節檔的一眾電影中,《狙擊手》也以豆瓣7.7的評分穩居第一。
03但讓人感到遺憾的是,這部電影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票房成績和春節檔的其他幾部電影存在明顯的差距。我認為原因可能有幾個方面。一來是,和同類題材大製作檔期撞到了一起,導致票房被分流。二來是,主要演員幾乎都是新人,沒有刻意用流量明星來吸引眼球(這也是導演的主動選擇,因為張藝謀想展現的就是普通人的故事)。三來是,張藝謀忙於冬奧會開幕式,確實顧不上《狙擊手》的宣傳。就在昨天冬奧會的開幕式收工後,張藝謀接受了白岩鬆的採訪,被問及《狙擊手》時,張藝謀坦言,為了冬奧會已經顧不上電影了,“排片比較慘”。
對於這一點,網上確實有不少網友反饋,想看《狙擊手》的,但是因為排片問題,太難安排上了。甚至還有網友帶著心疼的語氣說:“1億票房全部來自起早貪黑的人們,太難了。”
其實排片這件事是非常商業化的,院線最初會根據電影的受關注程度來做決定。最初排片多的肯定是受關注度高的電影,但隨著電影一部部上映,口碑好的電影看的人多了,上座率就高,院線就有錢可賺,給的排片自然也會多起來(畢竟院線也是要生存的)。隨著冬奧會開幕式的落幕和《狙擊手》受到關注,我相信這部電影完全有逆襲的可能。 04電影《狙擊手》和冬奧會開幕式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通過“一葉知秋”的方式去展現“我們”的風采。在過去的奧會上開幕式上,導演們總是想方設法要把火炬點的更大,更酷炫,但其實,奧運會的背後藏著全人類的歷史,奧運精神代表的是人類整體的精神。而過去那種過於注重點火瞬間的做法,反而是在突出少數代表人物和某個瞬間的時刻。張藝謀這一次的做法則完全不同,我們就是把一個小小的手持火炬往主火炬上輕輕一放,就完成了“點火”。
這次“點火”也被稱為微火。為什麼用微火?傳達低碳環保的思想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我認為張藝謀要傳達的理念並不止步於此。還因為奧運火炬是人類一棒又一棒傳承下來的,並不是最後點燃主火炬的那個人才是主角。那些把奧林匹克精神一路傳遞過來的人們,那些正在傳遞奧運精神的人們,哪怕他們不會出現在鏡頭里,不會出現在聚光燈下,但毫無疑問,大家都是主角啊。這其中自然也包括關注冬奧會的每一個普通人,包括你,包括我。張藝謀把他的表現方式,稱之為“一葉知秋”。一個小小的手持火炬,一個小小的火苗,代表的是全人類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是全人類熊熊燃燒的激情和浪漫。而在電影《狙擊手》中,同樣能看到這種“一葉知秋”的表現手法。電影中有這樣一句旁白,讓我印象深刻:
“我的戰友都犧牲在那個無名的山坡上,只留下了一個個普通的名字。”
狙擊手沒有刻意地去塑造某一個英雄,因為每一個普通的戰士,它們都是英雄。這部電影也沒有動輒數万人的大規模衝鋒,但戰士們發射的每一槍,每一彈,都是有意義的。正如“冷槍冷炮運動”是積小胜為大勝一樣(據統計,從1952年5月至次年7月,志願軍以此戰術擊斃擊傷“聯合國軍”超過5.2萬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每一個戰士用血淚換來的,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值得我們尊敬和祭奠的。電影通過五班的故事,通過一群普通戰士的經歷,去展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艱難和慘烈,展現了全體志願軍戰士的英雄氣概。
就如同通過一片落葉,去看到了整個秋天。正視每一個普通戰士的付出和努力,為普通戰士們提供一部群像劇,《狙擊手》以小見大,體現了導演對無名戰士的敬意和對普通人的尊重(這背後其實也體現了一種“人民史觀”)。這也是我喜歡《狙擊手》這部電影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所以我再次把它安利給大家。身居和平年代的我們,不必親自去經歷戰場殘酷的戰爭。這是我們的幸運。但我們可以透過電影,穿越到抗美援朝的那個年代,去認識五班的每一個戰士,去了解這群“最可愛的人”,去感受“把青春獻給祖國”這句話背後的分量。最後,向所有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志願軍戰士們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