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榮之路》;涉及最多人性的一部電影,最後的歌聲引起不同民族人們的思念情感,算得上庫布里克,最溫柔的一部了。算是庫布里克早期的長篇製作,長鏡頭的功力已經逐漸從中浮現,運用樸實的寫實主義手法,向觀眾傳達的一個某某的道理。根據影片情節創作了音樂,節奏鮮明,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2、《戰爭與和平》;限於電影片長以及博羅季諾和莫斯科淪陷後的大篇幅刻畫,很多重要支線被砍了,人物本身也表現不夠。但是,選角實在太牛了。調度能力非凡,將宏偉龐大的場面與細膩人物心理結合。鏡頭語言實驗性強,但有的地方真得略顯笨拙;思想性強,但故事性差點意思。
3、《全金屬外殼》;社會意義是不可否認的,它集中代表了導演的藝術成就和理念,成功的塑造了現代社會一個的現象,為人們的反思現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藝術模本。其實很好的,展現了比較真實的狀況。略帶喜劇性的調侃風格,使得電影沒有那麼多的嚴肅與緊張,反倒是輕鬆不少。戰爭的場景中規中矩,不過那不是重點。最後的一段可謂神來之筆,彷彿一切重開。
4、《拯救大兵瑞恩》;看戰爭片和戰爭相關的書籍總是掩卷後十分沉重,在戰爭中最見人的殘忍,也最見人的光輝。什麼都可以原諒,什麼都可以放下。戰爭片真的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所以即使這部電影這麼出名我也是到了今天才看,而其他top電影早在多年前就已看完,以後應該更加包容,也許哪一天我能看進去宮崎駿和是枝裕和。
5、《血戰鋼鋸嶺》;頭一次感受到戰爭的壓迫感,尤其是看到新兵們進入戰場時突然的時候,突然失去的四肢,很多人還沒來得及反應便已殞命,很讓人窒息。我覺得這一部電影如果在《勇敢的心》那年的奧斯卡,同樣也是能拿到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的。拍得非常工整,對戰爭的刻畫非常的真實。
6、《浴血華沙》;。女主很美,最後兩場戲極其刻骨:面對德軍的窒息僅僅用眼神表達出來,面對愛人小心伸出手。簡直是《戰場上的朱麗葉與羅密歐》。除了那些觸目人心的血腥場面,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泣嬰臨死前說他剛滿十九歲。這場起義從他們眼中的兩天遊戲,變成了留在他們心中的最後的華沙的模樣。
值得深思的6部戰爭片,每部都是磅礴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