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的哥哥》首播時,無數觀眾感嘆節目彷彿演唱會現場。
情懷、剪輯、舞美,以及哥哥們的演繹,讓這檔節目一經播出就衝上了輿論焦點。
許多早已淡出熒幕的藝人,重新走入觀眾的視線。
例如趙文卓的反差萌,陳小春的冷幽默,以及張晉不俗的唱跳實力、張淇的”一鳴驚人”等等,都讓觀眾高呼驚喜,每一位哥哥身上似乎都有許多值得人探討挖掘的魅力點。
節目組也趁熱打鐵,推出來一系列衍生節目,希望能保持正片熱度。
一開始這種方式,的確能讓觀眾保持新鮮感。
每每開啟彈幕,總能看到許多人在期待正片播出,但可惜的是到中後期,節目所暴露出的後勁不足的問題,依然降臨在了這檔節目上。
事實上有了前兩季《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經驗教訓,節目組也花了心思揚長避短。
最明顯的當屬,所邀嘉賓以舞臺專業戶為主,減少了業餘選手的佔比,為舞臺質量提供了保障,而這一季也確實留下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表演節目。
但為何節目依然無法逃避後勁不足的命運呢?大概還是由於以下幾個因素。
(一)群像刻畫未盡其力
和影視作品一樣,真人秀的導演、編劇、故事線設定,以及參與人員的表現都非常重要。
但綜藝節目不同於影視作品的一點是,影視作品中主角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故事情節往往由主角發散,配角只是起著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而真人秀,特別是群像綜藝,最忌諱的便是,以某個人或是某幾個人為中心展開故事情節,這樣能吸引的觀眾型別太少,大大降低了節目走紅的可能性。
特別是哥哥們這樣的群像節目,對於觀眾而言,喜歡或支援的物件就是主角。
比如之前爆火的幾檔選秀綜藝,除了其未知性和競技性,節目組在群像刻畫上也下了一定功夫,讓大部分選手看起來,似乎都有摘到果子的可能性。。
這樣支援他們的觀眾,始終懸著一顆心,從而也保證節目的熱度,能維持到最後,甚至是節目結束以後。
而說回《披荊斬棘的哥哥》,能看出來節目組試圖刻畫群像,但由於播出後的反饋,或是一些其他原因,節目中受到青睞的,始終只有幾位哥哥。
比如大灣區的兄弟們,趙文卓,張晉、GAI、林志炫等等。
這樣幾位哥哥受到關注,節目加大篇幅,然後再迴圈。
沒有新鮮血液,或是熱點加入,到最,後也就只有零星幾個人還保持著話題度,節目熱度自然下降。
(二)節目缺乏懸念,成團淪為偽命題
傳統選秀節目,以素人為主,素人本身就存在一定神祕感,能讓節目充滿無限可能。
《披荊斬棘的哥哥》首先在這一點上就先天不足。
藝人的身份限制,就註定了節目的未知性大打折扣。
畢竟只看邀請名單,就能猜到大致成團人員,再加上前兩季《浪姐》的結果來看,這檔節目的成團,並不具備成團本身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大部分觀眾,也很難把它當作正經的競技節目。
在節目環節設定上,節目組還是走的所有競技綜藝的老路。
正式表演中穿插後臺訓練,這種模式已然成為套路之一,但似乎又沒有其他解決途徑。
訓練過程中,嘉賓間有小小的摩擦,但最終大都以大團圓為結尾。
可以說,沒有太大的起伏,觀看感受如同喝下一杯溫水。
在慢綜藝裡,喝下一杯溫水會讓人通體舒暢;
但在一檔打著競技旗號的綜藝裡,喝下一杯溫水,卻顯然不夠味。
另外由於網路過於發達,資訊洩露嚴重。
比如幾公節目是什麼,表演怎樣,甚至是淘汰了誰。
每次公演正式播出前,節目內容都早已經被爆料得所剩無幾,這可以說是對綜藝的致命打擊。
節目失去了懸念,也失去了最大的賣點。
(三)競技碰撞感不夠
作為綜藝界的翹楚,芒果非常擅長剪輯矛盾點,豐富情節發展,並達到製造熱點的目的。
在《披荊斬棘的哥哥》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剛播出時引發輿論風暴的“他不尊重我弟弟”事件,以及“到底是誰想關空調”事件等 。
宿舍活動時,GAI問林曉峰,是否知道Bridge叫什麼名字,林曉峰迴復不記得。
而自認哥哥的Gai,認為林曉峰這樣不太尊重弟弟,將此事記在了心中,並在閒聊時告知給了小春哥。
正是這段短暫對話,讓Gai和Bridge陷入了輿論風暴。
大批網友痛批兩人狂妄小心眼,盼望其早日被淘汰。
而在“究竟是誰想關空調”事件中,節目嫁接不同日期的橋段,將趙文卓意圖換房,與關空調相聯絡。
這段視訊播出後,同樣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其中也以對嘉賓的人身攻擊為主。
林志炫對此緊急發博迴應,沒想到不但未能平息風波,反而被扣緊了“綠茶”的帽子。
節目一開始,也許希望製造一定的話題帶動熱度,但這樣的橋段,卻忽略了節目主題,將觀眾關注點引向細枝末節處,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之後的投票評選。
後期也能看出,Gai收斂了自己的鋒芒。
播出的內容也多了,林志炫和其他嘉賓友好相處的片段。
節目氛圍似乎越發和諧溫暖,處處籠罩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友好氛圍,場面話、尊老愛幼的情節層出不窮。
一開始,可能會讓觀眾覺得溫暖,但時間一長難有記憶點,節目競技味減弱。
哥哥們給人的印象,也逐漸淪為一種模式。
除了少數幾個,大部分嘉賓失去了個人特色。
結語
綜藝節目可以說如同愛情一樣,保鮮期很短,新鮮感很重要。
幾乎所有的節目,都逃不開走下坡路的命運,看似唏噓實則也是必然的。
觀眾總會審美疲勞,觀看熱情需要新意和看點維持。
如果一個節目十分長壽,那隻能說明節目吸納了一批特定觀眾,觀眾心中對這檔節目懷有獨特的情懷,這時候追求的也許只是自己的一個念想或是習慣。
而對於如同《披荊斬棘的哥哥》類的節目而言,不斷創造看點和熱點才有可能延長壽命。
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