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銀行副總裁朱美麗將於今(27)日赴立法院財委會,進行「因應川普政府對等策略與我國被列入骯髒15國名單,我國政府財經相關單位因應策略」專題報告,提前出爐的書面資料示警,台灣去年為美國第六大貿易入超國,「須審慎因應台美貿易爭端風險升高情勢」。
央行指出,2018年起美中貿易及科技爭端、美國強化資安防護、新冠疫情及近期AI等新興科技應用熱絡,均帶動美國對台灣資通與視聽等高科技產品需求劇增,使得美國對台灣貿易入超持續擴增。去年美國對台灣入超739億美元,台灣晉升美國第六大入超來源,僅次於中國大陸、墨西哥、越南、愛爾蘭及德國。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資料,台灣與美國間關稅差距,按貿易加權平均關稅計算,台灣低於美國0.5個百分點;按簡單平均計算,台灣雖高於美國3.2個百分點,但台美關稅差距仍低於印度、南韓、泰國、越南、中國大陸及印尼等。
由於台灣對美國貿易出超較大,因此仍須審慎因應台美雙邊貿易爭端風險。不過,台灣與美國農產品雙邊貿易關稅差距大於非農產品,惟農產品是美國對台灣貿易出超產品,台美之間應有談判空間。
央行分析,美國關稅政策對各國影響程度不一,加、墨受衝擊較大,美國亦受影響,台灣所受影響程度較低。台灣主要出口貨品為中間財,且對加、墨出口比重低,目前S&P Global評估美國關稅政策對台灣影響程度有限,3月S&P Global評估目前美國關稅政策對台灣影響程度小,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7%,較2月預測值上調0.1個百分點,可能是受惠去年經濟成長動能的延續效應,今年通膨率預測值則維持1.9%不變。
另外,長期以來,美國對其鉅額且持續的貿易入超國,除可透過匯率政策報告施壓他國以調整美國貿易入超,亦可援引多項美國國內法進行貿易報復以保護其國內產業。例如,美國財政部每半年(通常為4月及10月)發布「美國主要貿易對手國匯率政策」報告,若觸及三項量化檢視標準,可能被列「匯率操縱國」。
2020年來,我國常因觸及美兩項檢視標準而被列「觀察名單」,主要反映經濟長期結構問題。
標題:美列「骯髒15國」名單 財金部會警戒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