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伍千里和餘從戎端著司登衝鋒時的掃射動作很講究,基本上就是在行進中用子彈潑水開路,一個彈匣打完正好到達一個藏身地,然後掏出新彈匣換上,這就是老兵的戰鬥素質。
9月30日去看了《長津湖》,收穫很多。
作為一名軍迷和一名歷史愛好者,最喜歡看戰爭片又最怕看戰爭片,其中的“怕”主要是害怕看到那些違和的裝備、戰術和歷史,看著都替導演和編劇尷尬。
看完《長津湖》,全程沒有“怕”,因為該片在細節上幾乎摳到了極致,真正能讓筆者把心全放在了電影裡,這叫什麼來著,“沉浸式”觀影。
廢話不多說,談談筆者總結的《長津湖》超讚的九大細節。
一、武器裝備高度還原
戰爭片最顯眼的東西當然是武器,最容易出錯的還是武器,《長津湖》不僅沒有出錯,相反細節還比較到位。
以七連為例,該連出現的主要裝備有駁殼槍、司登衝鋒槍、三八大蓋、布倫式輕機槍和六零炮,這些都是當時華野主力部隊的標配,美械和日械都有,還沒換裝蘇式裝備。
其中小戰士伍萬里(易烊千璽飾)一開始發的步槍目測是三八大蓋,到戰場上自己繳獲了卡賓槍(坦克兵的)。
美軍手裡的武器主要是大八粒加蘭德,M3黃油槍和老乾媽M2重機槍。
可能有觀眾會質疑,為什麼營長談子為(段奕巨集飾)玩兒巴祖卡火箭筒那麼溜,實際上他用的那個巴祖卡可能不是從美軍手裡繳獲的,而是在解放戰場的運輸大隊長那裡拿的。
同理,為什麼七連指導員梅生(朱亞文飾)居然會用美軍的無後坐力炮,其實這玩意對華野來說也不陌生,解放戰場上也有。
還有,餘從戎(李晨飾)和伍千里(吳京飾)還能開坦克?一開始筆者也有點兒疑惑,但伍千里的臺詞說明了一切“魯南戰役你開過”。
魯南戰役中華野消滅了國軍兩個嫡系整編師和第一快速縱隊,繳獲了24輛坦克,華野有些老戰士不僅會開坦克更是積累了很多步兵打坦克的經驗,直接上圖,坦克上蹺二郎腿坐著的是陳老總。
總之,對於華野老兵來說美式裝備一點兒都不陌生,他們可是打過整編七十四師、第五軍和第十八軍三大主力的人,大隊長手裡有的美械,華野也都有。
二、戰術動作和稱呼
片中伍千里和餘從戎端著司登衝鋒時的掃射動作很講究,基本上就是在行進中用子彈潑水開路,一個彈匣打完正好到達一個藏身地,然後掏出新彈匣換上,這就是老兵的戰鬥素質。
七連有一個“狙擊手”平河(韓東君飾),但在片中戰友們不管他叫狙擊手,而是叫神槍手,而他的武器就是一杆普通的步槍,沒有帥酷的光學瞄準鏡。
這才對嘛,那個時代本來就沒有狙擊手這個稱呼,也沒有那麼多昂貴的專業狙擊步槍。
三、哨子和軍號
在《長津湖》中,七連聯絡的訊號並不是我們常見的軍號,而是用吹哨子的方式,軍號則在衝鋒時嘹亮響起,這也是歷史原貌再現。
美軍老兵在對朝鮮戰場的回憶就經常提起他們聽到的哨子和軍號,當然他們管軍號叫喇叭,他們說志願軍在夜襲時總是吹著各種哨子來回跑,讓美軍士兵心煩意亂又摸不著頭腦。更糟糕的是,每當那驚人的喇叭聲傳來,看似平靜的土地上就會突然冒出一大片志願軍勇猛地衝過來。所以,戰後有些美軍士兵就對哨子和軍號聲特別敏感。
四、火車站扔衣服
片中有一段戲很感人,火車站的工作人員追著火車跑,一邊跑一邊脫掉身上的衣服扔進車廂給七連戰士。
這段戲細節很好,一方面在前面的劇情和臺詞中說明了東北軍區並不是沒有給九兵團準備冬裝,事實上東北軍區後勤部給九兵團下發了十幾萬套冬季禦寒裝備,但是由於軍情緊急,一部分先頭部隊和快速機動的部隊沒有領到或者領全冬裝。
另一方面也解釋了為什麼七連要趕緊上車離開,因為當時美軍的飛機是敢越境轟炸的,影片開頭也有美軍轟炸安東(丹東)的畫面。
《長津湖》的顧問是軍旅作家王樹增,這樣的細節肯定是要他來把關的,因此會比較考究。
五、上交帽徽和領章
在火車站,七連指導員梅生將全體戰士的帽徽和領章收集起來交給了有關人員儲存,全體戰士跨過鴨綠江後穿著的軍裝全是沒有任何標識的光板制服。
這個細節很贊,因為當時咱們出兵的名義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意思是前去朝鮮打仗的都是志願者,不是官方派出的軍隊。這樣就不會和美國徹底撕破臉導致戰爭擴大,戰爭擴大並不符合我國的國情和利益,所以出國作戰的部隊一律要將身上能表明身份的東西取下留在國內。
當然,鷹醬也不是二哈,他們當然知道對面的軍隊是誰,但戰爭擴大也不符合他們的國情和利益,所以你說志願者就是志願者,老美也承認你是志願者。
後來蘇軍飛行員協助志願軍空軍打出米格走廊時就冒充我國的俄羅斯族飛行員,美軍也很配合,他們甚至命令所有的飛行員:你敢說你在天上看見過俄國人,就把你送上軍事法庭。
六、美軍將領
在《長津湖》中出鏡較多的美軍將領有四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和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
這四個美軍將領的刻畫非常到位,基本上把他們的性格特點和行事風格都展現了出來,麥克阿瑟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沃克出鏡很少也不用多介紹,重點說一下阿爾蒙德和史密斯。
阿爾蒙德在行事上完全就是麥克阿瑟的“走狗”,老麥說啥他信啥,老麥讓他幹啥他幹啥,所以他跑到下屬陸戰一師的指揮部裡頤指氣使大放厥詞。
史密斯師長是一位戰鬥經驗非常豐富的宿將,要不是他頂著阿爾蒙德,不聽他的亂指揮,陸戰一師可能會遭受到更大傷亡,尤其是史密斯讓部下“烏龜爬”磨磨蹭蹭前進,不僅讓陸戰一師免遭滅頂之災,也客觀上給九兵團的埋伏製造了很大麻煩,畢竟當時對九兵團來說天氣要比美軍更凶惡。
因此,《長津湖》重點刻畫了史密斯的睿智和阿爾蒙德的操切,這是符合歷史原貌的。
七、轟炸
《長津湖》在七連進入朝鮮境內後連續遭遇了兩次美軍飛機,一次是軍列被炸,另一次是躺在地上裝屍體還被美軍戰鬥機掃射,這兩段戲看著讓人感到很憋屈。
沒辦法,這就是當時的戰場現實狀況,九兵團的埋伏部隊之所以糧食彈藥都缺,就是因為後勤送不上來,美軍的飛機轟炸太厲害,極端的時候哪怕發現一輛牛車,也會有四五架飛機圍著炸。堂堂志願軍總部也是屢次被炸屢次遇險,更別說其他部隊了。
為了抵消美軍的空中優勢,志願軍只能採用夜間運輸和夜戰,最後倒是打出了美軍的一句哀嘆:黑夜和月亮是中國人的。
八、美軍的戰鬥素養
《長津湖》不僅拍出了華野老兵的戰鬥水平,也拍出了美軍士兵的戰鬥素養。片中他們面對志願軍的埋伏和襲擊應對措施也非常到位,不僅可以快速判斷出志願軍的進攻方向和火力配置,還能馬上通過重火力進行反擊,其單兵的戰術動作也很厲害。
要知道,美軍的部隊不論是陸戰一師還是七師,那都是打過二戰的,他們對重火力的運用幾乎爐火純青,單兵的戰鬥素養也不是國軍五大主力能比的。當然,美軍的最大問題是,一旦脫離了空軍和重火力的支援,他們很容易就會陷入崩潰。
在刻畫美軍的戰鬥動作和戰鬥素養上,《長津湖》基本上做到了不吹不黑,不神話對手也不貶低敵人。
九、穿插連第677名戰士
《長津湖》通過交代第七穿插連的兩次戰鬥經過,深度體現了什麼叫“打穿插”。
可能有些觀眾不太理解什麼叫“穿插”,為什麼七連的戰士對自己打穿插那麼自豪。
穿插戰術古代就有,但將其玩兒到爐火純青的非解放軍莫屬。說白了,穿插就是迂迴包抄,大部隊正面接敵的情況下,派出精幹部隊從側面或縫隙中迂迴到敵人後方,然後或者變成釘子釘在那裡阻擊敵人後撤,或者乾脆從敵人身後往回打,打成殲滅戰。
穿插迂迴戰術不限人數,最少的龐國興戰鬥小組三四個人也能分出兩個人打穿插,二次戰役中38軍和42軍打兩個軍的雙層大穿插,38軍的113師整個師打三所裡的小穿插,最後打出了萬歲軍的榮譽。
美軍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李奇微上任後,他在五次戰役中也學會了打穿插,派出如“牛曼尖兵”“德爾溫裝甲支隊”之類的小部隊憑藉強大的火力插入志願軍的後方佔領山頭和交通樞紐,也給志願軍造成了極大麻煩。後來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在沙漠裡打出了一記“左勾拳”震驚世界,其實就是咱們玩兒爛的迂迴穿插,美軍也活成了當初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打穿插對於執行任務的部隊來說困難極大,《長津湖》中餘從戎說得很準確,那就是一旦穿插過去,前後左右都是敵人,而且數量可能是你的幾倍甚至更多。這和空降兵並不一樣,空降兵是跳過去的,而打穿插是打過去的。
因此,能執行打穿插任務的那都是部隊主力中的主力,精英中的精英,在兄弟部隊面前都是昂頭挺胸走路帶風的。
當然,打穿插也意味著部隊會經常付出極大的傷亡,因此《長津湖》中的七連排到伍萬里入伍時已經是第677號,這意味著這支部隊已經傷亡過好幾茬戰士了。
七連給每一個入連的戰士編號,不僅代表資歷,也包含了犧牲,更是一種延續,不管編號編到多少號,這支部隊的軍魂永遠都在。
借用志願軍對手麥克阿瑟的半句名言:
老兵永遠不死,他在不斷傳承。
最後,希望大家可以走進影院去看看《長津湖》,感受一下“沉浸式”的觀影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