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南京老城南的優越感
2021-01-14 酒食客90g
上周六回夫子廟附近的老家拿東西
也好久沒回來了
就隨筆寫點什麼吧~
在南京,你要問別人是哪裡的,一般人都回答「我是南京人。」
但是有個地方的人,往往還會加一句「我是南京人哎,老城南」,這還真是獨有的。
幾乎從來沒有聽誰強調過「我是玄武的」「我是鼓樓的」,這份自豪感好像是城南人特有的殊榮。
南京這麼多區,老城南這種優越感是從何而來的呢?
看完你就明白了,這些都是其他區沒有的東西~
老城南地區據傳,最最最最早的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了,那時它還不叫「城南」。
公元前496年, 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商業家,被後人尊稱爲「商聖」的范蠡在城南長干里築城,史稱越城 。那時起,這一區域便開始發展起來。
這是朱元璋時期就劃分出的區域。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把45平方千米的老城分爲3部分:西北軍營,東部皇宮,南部居住,因此老城的南部以夫子廟爲核心,東西至城牆,南至中華門,北至白下路,稱爲「老城南」。
包括南捕廳、牛市、門東、門西等著名地區。
在它面前,什麼仙林、江北新區,那可都是真正的小鮮肉啊。
(南都繁會圖)
作爲明代規劃的居住區,這裡是市中心。那時候的棲霞區、浦口區……對不起你們都是農村。
青磚白牆、雕花門窗、綠苔石板、雨打瓦當,古色古香。
城南的建築有江南園林,例如瞻園;
也有徽派建築的特點,但按專家的話說,更加「內秀低調」……說它是南京市區古建築最美的地方不爲過。
它在古時就十分有氣質,現在也保留了當年的韻味。
南捕廳就是現在的「熙南里」街區,一聽就很有文化。門東,現在開發成了著名的「老門東」,與古時一樣熱鬧非凡。
還有與美人梳妝相關的街道,例如:胭脂巷、黑簪巷、璇子巷。
傳說當年「秦淮八艷」常來這裡,用井水梳妝打扮,留下的水,飄溢著胭脂的香味,胭脂巷就此叫開了。
說說」明代十八坊「吧。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詔令天下能工巧匠,安置於城南,於是老城南漸次出現了:弓箭坊、鞍轡坊、染坊、織錦坊、氈匠房、璇弓坊等等。
後來它們成了老城南各個街巷的名字,這些街道,可是鑑證了明朝手工業的輝煌。
明朝時期,這裡就聚集了那麼多匠人,到現代它也沒弱下來。許多老行當,例如箍桶、做花燈、做空竹,甚至修傘、修鋼筆等等,都是城南一帶工匠最多最專業。
像修鞋、磨刀之類,在越來越現代化的南京,也只有在城南老平房之間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早幾年有研究人士專門探訪過,南京各處還尚存的老行當,光城南就找到了二三十種。
除了普通百姓,明代南京城的豪門大族,喜歡在這裡置業,營造私家園林。
比如,明初中山王徐達的東西花園、湯和的信國公府都建在這裡,《客座贅語》一書的作者、曾經擔任過吏部左侍郎的顧起元,也曾經在城南建有私家園林「遁園」。
那些從外地來南京的生意人或者官員,在飛黃騰達之後,也熱衷在城南買一塊地,建起象徵自己身份的豪宅。
這些豪門大院中,最極致的,就是甘熙故居。
它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爲南京明清三大景觀,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民間傳說: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築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築爲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九十九間半」。這甘熙故居按照古代法度來說,是民間宅院的最大規模了。
達官貴人土豪富紳多了,自然容易出紈絝子弟。
這些有權有勢的人帶來了大量的財物,也帶來了驕縱奢侈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吸引下,大批遊手好閒的人,喜歡聚集到城南,整日飲宴作樂,不理正事。
城南是當年整個南京最奢侈的富人區。
紙醉金迷,少不了美人。
「秦淮八艷」就是從城南的秦淮河邊走出來的。
除了她們,城南美女多如牛毛,不再贅述。
除了公子與美人們的風流韻事,城南還有些有意思的民間傳說,你所聽到的大多數南京城老故事,都是從城南出來的。
比方說,朱元璋迷信,於是就有了船板巷、百貓坊,用來克他的大將俞通海。
(百貓坊)
比方說,沈萬三在這裡住過,就有很多地名與他有關,傳說馬道街是沈萬三養馬的地方,銅作坊的由來是因爲沈萬三喜歡銅器,聚寶盆的造型原是一個馬桶。
比方說:大百花巷、小百花巷的名字是紀念一對姐妹……
南京再沒有第二個故事這麼集中的城區了。
繁華酒樓之間,也有夫子廟清淨之地。
夫子廟門口牌坊所寫的「天下文樞」四個字,就是當年城南的地位——文化中心。
夫子廟學宮東側,還有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
這裡是中國南方地區開科取士之地,光考試的號舍就足足有20644間。
東牀快婿王羲之、逛秦淮河的朱自清……不能說南京的名人都住在這兒,但可以說這裡是最多名人留下過足跡與作品的地方。
狀元樓的狀元豆、路邊攤起家的黃勤記涼粉、還有已成傳說的柴火小餛飩……
老城南:這些全是從城南走出去傳遍南京的!
酒食客某小編從小生活在老城南。
她說,這裡以前是南京小平房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一家一戶挨得緊緊的,雖然設備老舊,甚至看起來有些破敗,卻也成就了親密的鄰里關係。
那種經過你家窗口就會與你打招呼,相互會幫忙做飯看孩子的場景,在樓越造越高的小區里,是很難看見了。
拿個竹竿往窗外一撐,在上面晾衣服,這場景成了老城南最常見的舊日味道。
老規矩說,「男人衣服掛在女人衣服上面會沾福氣」,聽過嗎?
不管城市如何變遷
房屋換了,地點換了,但習慣是不會換掉的。
這些老南京的禮節,也只有在城南保留的最好了。
這點是城南居民的驕傲。
現在的南京話,連各個片區都不一樣了,更不要說年輕一輩習慣了說普通話,很多發音都不標準了。
作爲南京歷史最悠久的居住中心,聽聽那裡的人是怎麼講話的,你才知道南京話是什麼味道。
當一個南京人跟你強調「我是老城南」,
不要誤會不要生分。
他是在告訴你:我是正宗的南京人,
雖然城市有了不小的變化,
但老城南對南京的了解依舊是最深的
這是老城南的驕傲,
這就是最親切質樸的老城南優越感。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我叫90g,我們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