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已無生命跡象,只要有一位家屬堅持「救到底」,醫院仍需配合處置,不僅造成無效醫療,也增加佔牀機率。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王宏育指出,若患者未事先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緊急情況下的醫療選擇將交由家屬決定,就可能增加無效醫療機率,不只會增加家人的照顧負擔,也會增加財務支出。
目前國內簽署預立醫療決定者僅佔總人口的十萬分之四。王宏育表示,簽署流程繁瑣,且諮商費用偏高,多數簽署地點集中在大醫院,對民眾相當不便。他建議,除應擴大設置諮商與簽署據點外,也應提供誘因,如健保若再調漲部分負擔,已簽署者得以凍漲,以提高參與意願。
王宏育指出,國人普遍避談死亡,醫師應主動協助家庭溝通,鼓勵病人與家屬預先討論,既可減少未來衝突,也有助提升照護品質。臨牀上常見,病人未表明意願,即便多數家屬支持「放手」,只要有一人堅持急救,醫療團隊就無法放手,堅持急救者常是長年旅居海外、臨時返鄉的「天邊孝子」,認為「救到底」是盡孝,反讓病人在無望的情況下長期臥牀,難以善終。
王宏育說,健保上路前,加護病房每三天須自費繳費,家屬負擔沉重,病人多選擇返家善終。如今健保提供住院給付並設上限,加上有護理照護,無需另請看護,反使重症患者長期留在加護病房,依賴維生設備,間接導致急診患者等牀時間拉長,病牀周轉困難。
標題:預立醫療/提供誘因「簽署享部分負擔凍漲」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