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主旋律作品格外受歡迎,大熒幕正在熱映的《長津湖》目前票房突破50億,影片聚焦真實的長津湖戰役,將當年抗美援朝的中國志願軍面臨的困境呈現給觀眾。凍土豆,單衣薄褲上戰場就已經讓觀眾感受到了那份艱難。
而影視劇市場上表現最為出彩的就是鄭曉龍擔任總導演指導的《功勳》,不同於《長津湖》,對於人物有一定的虛構成分,《功勳》講述的8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們的事蹟和經歷都十分真實。能文能武的李延年,無名英雄于敏,每一個角色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期又有一部主旋律劇作上線,沒有像《長津湖》一樣強勁的主創團隊和滿滿的噱頭,也不像《功勳》一樣有那麼多觀眾耳熟能詳的實力派演員。這部新作《紅旗渠》完全是因為再現了真實的紅旗渠修建工作而成功吸引了觀眾。
劇作上線之後,連續4天收視率破1,可見大部分觀眾都被這部新劇吸引了。這一次於震一出手就給央視帶來了一部“王炸”劇。
好劇配好演員,於震,曾黎表現出色
無論是從演員的演技或是《紅旗渠》的劇情,以及對於真實事件的再現等各個方面來看,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劇,完全讓觀眾挑不出錯來。
演員對於一部劇作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加分項,主演這部劇作的兩位演員於震和曾黎也是觀眾公認的實力派。雖然於震獨挑大樑的時候並不多,在一些爆款劇作中也都是以配角亮相,比如前不久的熱播劇《巡迴檢察組》,於震客串的陳詠一角戲份不多,但是卻讓人印象深刻。
早前於震的發展方向都放在了大熒幕,鮮少有影視劇作品,近幾年才逐漸開始嘗試影視劇。對於很大一部分演員來說,從電影到電視劇的跨度不見得能夠快速地適應,但於震自帶優勢,畢竟早前在大熒幕中他參演的不少作品都是主旋律大片。
這一次於震在《紅旗渠》中飾演的林捷一角是《紅旗渠》中的關鍵人物,修建紅旗渠為林縣引水就是他提出來的。人物一出場就已經讓觀眾感受到了於震強大的氣場,雖然在這之前他鮮少嘗試村官這樣的角色,但這一次於震的演技依舊讓觀眾代入感十足。
而曾黎的演技也完全顛覆了觀眾對她的固有印象。出彩的外形讓曾黎更加適合詮釋雷厲風行的女性形象。在電影《陽光姐妹淘》中,曾黎飾演的大姐大更為符合觀眾對她的預期。
但這一次剪了短髮的曾黎穿上樸素的布衣,將一個農村婦女的形象詮釋得淋漓盡致,完全不會讓人有違和感。
好劇配好演員,好演員演好劇,兩者相輔相成才能讓作品呈現出高水準。
給足鋪墊,揪心的劇情衝擊力十足
除了演員的演技足夠出彩之外,《紅旗渠》本身的故事可看性也極強。雖然觀眾已經知道紅旗渠最終一定能夠修建成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經歷的困難和不斷地解決問題才是最大的看點。
劇作一開場,最揪心的劇情莫過於李勤勤飾演的水生娘,為了給兒子存滿一罐水當嫁妝,從看到希望到盤子打碎的失魂落魄,最終選擇上吊自殺。衝突如此強烈的劇情,顯然是將當時水的珍貴以及情況的危機詮釋得淋漓盡致。
因為乾旱鬧出的人命的不單單是打翻了一罈水的水生娘,還有人因為一直喝不上水導致呼吸道糜爛死亡,也有一些老人因為缺水奄奄一息。
這樣的劇情對於已經邁入小康社會的我們來說自然是有些無法理解,甚至有一部分觀眾認為劇情有些誇張。但實際上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當時的林縣乾旱嚴重到“人相食”。從明朝到新中國成立,514年裡“人相食”發生了5次。
可以說《紅旗渠》在描繪當時的乾旱狀況時,已經儘可能地剋制了。不過劇情前期依舊給足了鋪墊,讓觀眾感受到了這樣的艱難,後續將會進入人工修建紅旗渠的階段。而當年的紅旗渠工程從1960年動工,直到1969年才全面完成,歷時整整10年的時間。
有了前期劇情對現狀的描繪,我們更能夠明白下定決心修建紅旗渠到底多麼艱難。人們不但要面臨著顆粒無收,吃不飽飯喝不上水的困境,還要徒手去挖一條“天河”。不過也正是這份艱難,讓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紅旗渠精神,而《紅旗渠》也是對這種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