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片”在全球範圍擁有大量的粉絲,即便將美國視為敵人的國家,很多人也將觀看美國大片作為生活中最大的娛樂之一。 “美國大片”何以擁有如此魔力?不得不承認,美國大片當中的吸引元素確實很多,豪車美女,宏大的場景,激烈的打鬥畫面,酷炫科技、自由主義的超級英雄等等,每一樣都能強烈刺激人的感官。
“美國大片”看得多了,就會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美國的”軍事元素”表現特別多,要么是美國尖端武器各種秀,要么是以美國軍事行動作為背景,要么是美國特種部隊出身的英雄主角……。 《美國隊長》《超級戰艦》《壯志凌雲》《特種部隊》……這些都是在全球廣受歡迎且高度展現美國先進武器及價值觀的”超級大片”,背後得到了五角大樓的大力支持。
美國軍隊與影視合作的歷史
為什麼美國軍方和電影市場的聯繫會如此緊密?我們可以追溯至上世紀20年代。
1927年,由加里·庫伯擔任小角色的無聲電影《翼》,在拍攝時依靠美國軍隊的幫助,重現了”一戰”的空戰場景。這部電影上映之後, 引發了市場廣泛的歡迎,美國空軍也贏得了廣泛的稱讚,大量的美國年輕人報名參加美國空軍,這讓美國軍隊看到電影竟然有如此的魔力。到了二戰時期,為了獲得美國國內民眾對參與戰爭的支持,以及吸引大量的年輕人參軍,美軍開始廣泛地參與到電影製作當中,塑造自身”救世主”的形象,激髮美國人保家衛國,拯救世界的熱情。
二戰結束後,五角大樓制定了正式的關於美國武裝部隊與影視行業合作手冊。根據這份合作手冊上的內容,如果電影製作方符合要求,製片方可以進入軍隊的軍事基地拍攝,使用包括航母、潛艇、直升機、坦克在內的軍事資源,甚至必要時美國軍隊也可以直接出現在電影當中。前提是,製片方必須塑造有利於美國軍隊的良好形象。有了美國軍隊的支持,製片方可以節省大量的資金,何樂而不為。
2017年的一個關於軍方或情報機構與影視合作的調查文章顯示,美國軍方、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在800部成功的電影和超過1000部電視節目當中發揮了影響力。
電影如何塑造美軍全球形象
美國軍方為什麼非常看重與電影製片人的合作?因為宣傳自己、塑造形象、獲取支持及輸出價值觀,沒有比電影更為深入更為隱秘的方式了。
1、吸引美國人參軍
年輕人多熱血澎湃,崇拜英雄主義,渴望體驗不一樣的人生。美國電影將軍旅生活的”精彩酷炫”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空中飛行,在航母上燒烤,在戰場上成為英雄……加入軍隊後可以體現人生的無限可能。
2、塑造正義形象,獲取民眾對戰爭的支持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喜歡發動戰爭的國家。在美國建國300多年的歷史,一大半的時間都在打仗。持續的軍事行動需要民意的支持,美國軍方通過在電影加入對自身的宣傳,來塑造自身”救世主”的形象,對自己的軍事行動進行”正義”的包裝。
3、宣揚自身價值觀
在具有強力吸引力的虛構故事背後,隱藏的是美國的價值觀。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好人與壞人的定義,以及所謂民主自由的理念,都藉由電影快速傳導至其它國家。在冷戰電影中,壞人要么是蘇聯,要么是恐怖分子,恪守正義永遠是美國人。
在全球電影市場,美國產品佔據近70%的市場份額,剩餘的部分由歐盟26.2%和世界其它地區3.8%分享。而藝術和文化類產品是美國第二大出口產品,每年創造7000美元的GDP,幾乎佔據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4.5%。
相比之下,我國電影在全球範圍內的文化輸出遠遠不夠。一方面,我國電影的發展呈現兩個極端,要么是愛國主義主旋律電影,要么是情情愛愛的文藝片。前者在進行藝術輸出方面比較偏向於滿足國內觀眾的口感,後者不管是在內容還是表現力上完全沒有國際市場;一方面我國電影人才的培養及電影工業基礎確實遠遠落後於歐美國家,導演及編劇不能很好地挖掘中國文化當中的”普世價值觀”,站在全球或者人類的角度進行藝術表現。
文化及藝術領域的全球化輸出,同”商業貿易”一樣,是打造國際影響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