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殺手不太冷靜》藉著春節檔春風,票房大賣17個億。
開心麻花算是賺翻了,這不,馬上又趁熱打鐵推出兩部新片《哥,你好》和《獨行月球》,馬上就要問世了。
《哥,你好》的主演又是馬麗和常遠。
故事大概講的是:青年小伍因意外回到過去,父母及老友的命運也隨著他的到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像去年的大火片《你好,李煥英》?
對於《哥,你好》,因為沒有看過電影,不便評價。
不過,可以同類借鑒一下同為麻花作品,同為馬麗和常遠主演的那部《李茂扮太子》。
《李茂扮太子》已經上映半個月了,評價兩極分化。
說好看的,說這部電影令人捧腹、肚子都笑岔氣了。
說不好看的,說這部電影陳年爛梗,狗血煽情,強撒雞湯,強行搞笑,看了能尷尬到腳趾頭緊緊扣地。
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爛片。
1、名字
《李茂扮太子》是很麻花風格的片名。
麻花電影大部分的電影名字都是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詞、電影、名著什麼的,總之是諧音梗蹭熱度,炒話題。
《李茂扮太子》就是諧音《狸貓換太子》。
《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就是蹭著名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的熱度。
這種抖機靈、蹭熱度的低劣手段,一再三,再而三地使用,時間一長就會讓觀眾審美疲勞,甚至討厭了。
比如《這個殺手不太冷靜》這個名字,就讓很多觀眾很不舒服。
2、演員
常遠演過很多作品,小品、舞台劇、電影。
雖說常遠出身相聲世家,但是,他身上一點表演細胞都沒有,演技上毫無可取之處,和一個群眾演員的水準不差上下。
他無論演什麼,一張臉總是一張永無變化的麻將牌——白板。
在《李茂扮太子》中常遠一人分飾“太子”和“小捕快”兩個角色。
老實講,一人分飾二角,是非常看演員的表演功力的,需要演繹出不同的性格和人設,即使是專業演員也很不容易把握。
但是演技平平的常遠卻勇挑重擔,挑戰高難,結果自然是罵聲一片。
女主演馬麗在這部電影裡的表現也很一般,沒有發揮出她本該有的變化多樣,極富層次的表演特點,
看上去:蒼白平淡,沒有存在感,像個紙人,不吸引人,最關鍵是不好笑。
喜劇演員演喜劇不好笑,就太好笑了。
3、服道化
《李茂扮太子》服道化很“麻花”。
是那種大紅大綠的舞台劇風格,畫面色彩濃重,道具粗糙、簡單。
總給人一種湊合、敷衍的感覺。
這種湊合,加上故事簡單粗-暴,強行搞笑,讓觀眾看了尷尬無比,有一種被人家當傻子耍弄的憤怒感。
4、票房
很奇怪,像《李茂扮太子》這樣一部爛片竟然拿下4.6億的票房,不得不說拍喜劇電影實在是太好賺了。
不說別人,就說張國師,今天這部《狙擊手》費勁扒拉地弄了半天,才勉強賣了4個億。
而開心麻花只是找了個攝影棚,再找幾個團隊成員,輕輕鬆鬆就超過了張國師。
吃不吃驚?意不意外?
其實,一點也不意外。
現在是快餐文化當道。
無論是電影、電視、小說、小品,很多觀眾只圖一時爽,當時笑了就行了,事後愛誰誰,不管!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電影只要能搞笑,只要能賺錢就行了,管那麼多別的,幹嗎?
正是這種快餐文化的風行,讓資本看到了賺快錢的風口。
找人隨便複製粘貼攢一個本子,找一個喜劇團隊,用很短的時間內批量生出一個工業產品,就可以搞大錢了。
同質化批量生產,短平快地獲取收益,正是現在一些喜劇電影的內動力。
不僅開心麻花團隊是這樣,德云社團隊,本山團隊也是如此。
所以才有了《祖宗十九代》、《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東北奇緣》、《囧途奪寶》、《我不是酒神》等一堆大爛片的集體出現。
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國產喜劇非常危險。
一家飯店做出來的飯好吃,偶爾菜裡有一隻蒼蠅,食客們不管,飯店掌櫃的也就不會管,因為不影響售賣,有沒有蒼蠅照樣賺大錢。
這種情況時間一長,菜裡的蒼蠅就會越來越多,到最後,就沒法吃了。
電影也一樣,當觀眾的容忍度一再被爛片透支,時間一長,觀眾就會徹底放棄對電影的追逐。
那樣的話,對整個電影市場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以韓寒電影為例。
韓寒電影一向是故作高深的故事,虛浮的情節,雜亂的畫面,從來不顧忌觀眾的體驗感,永遠一副裝字母的範兒。
比如《飛馳人生》、《後會無期》……
長期地透支觀眾的容忍度,到了今年這部《四海》,儘管是大牌雲集,還是被觀眾徹底拋棄,徹底扑街了。
以後,不再會有哪個投資人會找韓寒拍電影了。
麻花團隊也早就衰相顯露,比如綜藝《麻花特開心》就是一個例證,很多觀眾已經開始討厭麻花作品了。
有人可能會拿今年票房大賣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來反證,17億的票房,相當不錯了。
個人認為:《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之所以能在春節檔能拿下17億這麼高的票房,主要是因為在特殊的時間段和特殊的情況。
春節檔,大家都想一家人一起去開開心心地看個電影;
世界性的疫情,一家人不敢出去旅遊,只能選擇看一部電影過節。
而今年的春節檔,喜劇片只有《這個殺手不太冷靜》這一部。
喜劇是觀眾喜聞樂見的一種電影種類,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才矬子裡拔大個,賣了這麼好的票房。
這只是個特殊時間,特殊原因的特例,不足為據,更不能複制。
極有可能,明年的春節檔會喜劇片大氾濫,大家都想拍喜劇片賺大錢,良莠不齊,牛鬼蛇神全部一堆上,到時候觀眾一定會罵聲一片。
無論拍什麼類型的電影,即使是拍商業電影,也是藝術創作,不能工業化,不能批量化生產,更不能跟風。
很明顯,馬上要上映的這部《哥,你好》就是跟風去年的票房大黑馬《你好,李煥英》。
另一部《獨行月球》,明顯是跟風《流浪地球》。
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就會有大量的,《妹,你好》、《叔,你好》、《姑,你好》、《舅,你好》、《玩轉火星》,《瀟灑水星》、《到木星當木匠》之類的跟風之作紛紛出現。
賺錢嘛,你能賺,我也能賺,不賺白不賺!
這樣把觀眾當韭菜割,一而再,再而三地割,最終一定會觀眾全給割跑了,這對好容易起來的國產電影市場而言是災難性的。
一旦國產電影市場受到重挫,就會有大量的電影從業者失去飯碗,整個電影市場就會長期萎靡不振。
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