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腦袋手底下有兩員悍將,一個是一營長張大彪,另一個是騎兵連長孫德勝。張大彪出身二十九軍,孫德勝出身石友三的部隊,這都是原西北軍一脈,同時這兩人也都是經過北方抗日這個大篩子篩選出來的硬漢:—— 都是原單位抗日失敗撤走,自己主動脫離原單位,留下來自己抗日報仇的。
這樣的人到李雲龍手底下,同樣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李雲龍是老紅軍,發動群眾拉隊伍,打擊敵人繳獲物資壯大自己是很拿手,但八路的問題是發動起來的群眾文盲多,文化素養低,文化素養低的兵員訓練起來由費功夫,八路還偏偏就是缺乏正規軍事訓練的隊伍,包括李雲龍自己,都是文盲出身,在戰爭中學會戰爭的一個八路軍團長。這樣,現在我們看不上眼的那些地方軍閥部隊,它們當中的戰鬥骨乾和低級軍官,當年對於八路軍,對於李雲龍可真是寶貴人材。特別是對李雲龍,旅長對他的態度可是要人沒有、要槍沒有、要錢還是沒有!你李雲龍全得自己出去划拉出來,而且你李雲龍划拉到好東西,你還得給我送一批過來,老子還得派用場呢!就是這樣子沒道理好講!這樣李雲龍遇到張大彪,孫德勝這樣可以輔助自己建設隊伍的人材,還是自己留下來死心抗日,無需再考驗其抗日決心的人材,李雲龍怎麼寶貝都不過份。
對張大彪、孫德勝兩人來說,更是了:自己留下來抗日,在那個年代,靠自己單打獨鬥殺鬼子,有多苦、有多無力,他們理解的比誰都深刻,周邊形形色色的抗日隊伍的行為,他們也看的最清楚,誰是真抗日,誰是假抗日。真抗日里誰是真能打,誰是嘴炮。他們也分辨的很清楚,對他們這樣的人,這時候選擇出一個隊伍投靠,那就是真心服氣這隊伍抗日是真硬核,自己加入進去才會有更大舞台,他們到李雲龍手下,可就是已經考慮清楚,把命都交給李雲龍了!
李雲龍帶隊伍,對外小氣摳門,對內可是護短寶貝的很,雖然物資困難,條件艱苦,但李雲龍能拼命打戰搶物資,他那麼小氣吧啦,死皮賴臉的跟所有人摳門,別人不知道,自己團里幹部戰士還能不知道都是為啥?不都是為自己、為團里大傢伙兒嗎?打戰團長總有好主意,不讓大家吃虧,總讓團裡越打越富。打起來團長總是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魏和尚都按不住他。為多給團裡留一點繳獲,團長不惜跟兄弟部隊爭搶,自己去背鍋吃處分。戰鬥中團長突圍出去,會掉頭回來救大彪和別的弟兄,魏和尚犧牲,團長根本不考慮自己前途就帶人出去報仇,這些都不是李雲龍作秀,是團裡每個人都深深切切感受的到的,所以李雲龍几上幾下,哪怕當馬夫伙夫,團裡照樣是他李雲龍說了算。
這也說明,李雲龍在團裡是已經把整個團都捏到一塊了,非但是張大彪,而是是所有人都死心塌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