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少林寺》的票房火爆,讓越來越多的港片導演,看到了內地票房的市場潛力。 《少林寺》之後,大批港片導演,開始嘗試走入內地電影市場。
1982年,李翰祥導演就一路北上,來到內地,成立了“新崑崙影業”,並與“北京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了《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等作品。
1984年,徐小明導演也來到內地,與內地電影人合作了《木棉袈裟》、《海市蜃樓》。
1985年,暴力美學大師張徹,也選擇了一路北上,來到內地。
這一年,張徹與三羊影業、上海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了《大上海1937》,開始對內地電影市場,進行沖擊。
這部《大上海1937》於1986年在內地電影市場上映,並取得了相當火爆的反響,成為了1986年內地電影市場上,拷貝銷量最高的電影作品。
在那個露天電影的黃金時代,這部《大上海1937》獲得了大批內地觀眾的喜愛,承載了一代人的光影記憶。本期,我們就來聊聊,張徹導演衝擊內地電影市場的首部作品——《大上海1937》。
一:被張徹看中的杜玉明、徐小健、董志華
張徹導演對於民國時代的大上海恩仇故事,有著十分強烈的創作慾望。
1972年,張徹就為陳觀泰、姜大衛創作了“上海灘爭霸故事”《馬永貞》。 1984年張導還召集了自己座下的全部弟子,拍攝了《上海灘十三太保》。
在這部《大上海1937》裡,張徹導演走出了佈景影棚,搞了一把實景拍攝,與上海的老建築們,來了一場近距離接觸。
電影的開頭,張導就通過大量的鏡頭,對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上海老建築,進行了表現。
拍攝這部《大上海1937》時,張徹並沒有找昔日的“張家班”弟子,而是選擇了發掘新人。
從梨園行里找動作演員,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港片創作的傳統思路。唐佳、洪金寶、成龍、林正英等人,也都是梨園行轉型影壇的典型代表。
本著這樣的思想,張徹也決定從內地的梨園行當裡,挑選新人。
而彼時的中國戲曲學院裡,有一個實驗京劇團,匯集了不少身手靈活的年輕演員。張徹導演通過內地製片人的介紹,來到了這個實驗京劇團,挑選演員,並看中了班裡的杜玉明、徐小健、董志華三人。
被導演看中之後,徐小健、杜玉明果斷接受了張徹的拍攝邀請,可是董志華卻表示了拒絕。
當時的董志華,身上有一個比拍電影更好的活兒,那就是陪同京劇大師厲慧良,到香港進行一場京劇演出。
董志華認為,京劇才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於是拒絕了出演《大上海1937》。可是製片人朱牧夫婦,對董志華好言相勸,還表示演個配角,耽誤不了太多時間。
在朱牧夫婦的苦勸之下,董志華來到了上海,加入了這部《大上海1937》。起初,董志華出演的就是片中的一個小角色,攏共也沒有幾場戲。
可是在拍攝的過程中,張徹對董志華的身手,青睞不已,於是臨時修改劇本,為其量身創作了“小刀楊藩”這麼一個角色。
影片拍攝結束後,董志華髮現,自己這個角色的戲份,比出演“杜月笙”的杜玉明還多。在訪談節目《流金歲月》裡,董志華、杜玉明、徐小健三人,還共同回憶過這段往事。
二:上海灘的風雲往事
這部《上海灘1937》改編自一起真實的歷史事件,那就是“林懷部刺殺張嘯林案”。
1940年,為上海灘大亨張嘯林擔任保鏢工作的林懷部,因為不滿老闆張嘯林的頻繁辱罵,動手幹掉了老闆,之後被租界巡捕抓獲。
這原本是一個因工作矛盾引發的“簡單刑事案件”,可因為張嘯林的身份特殊,案發的時代背景也比較特殊,所以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這起案件也被添油加醋,變得極為神秘。
而在這部《上海灘1937》裡,張徹導演對這起案件,進行了進一步的誇張創作,讓故事變得更加波譎雲詭。
電影的一開始,日軍在1937年佔據上海。上海灘三大流氓頭目之一的黃金榮,假借生病,隱居家中,極少露面。而另一位流氓頭目“杜月笙”(杜玉明飾演),則前往香港避難。
第三位流氓頭目張嘯林,則投靠了日本人,成為了漢奸。而張嘯林手下的吳四寶,也在日本人的支持之下,於“極司非爾路76號”,成立了一個特務組織,肆意抓捕愛國志士。
杜月笙的門徒“林懷部”(徐小健飾演),看不慣這些漢奸的惡行,於是拉攏了幾名江湖兄弟,秘密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鋤奸行動”。
在一次行動中,林懷部意外受傷,之後被“潘源盛水果店”的王老闆所救。
這個王老闆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水果店店主,但在江湖上也有些人脈,大名鼎鼎的杜月笙,年輕時也在王老闆的水果店裡打過雜。
吳四寶的手下,包圍了水果店,想要搜查“刺客”。王老闆的女兒月英(孫懿雯飾演),與吳四寶的太太相識,於是給吳太太打電話。
吳太太帶著保鏢小刀“楊藩”(董志華飾演),趕來了水果店,訓斥了吳四寶的手下。受傷的林懷部,也因此躲過一劫。
在水果店養傷期間,林懷部與月英互生情愫。傷好之後,林懷部和兄弟們決定乾一票大的,除掉漢奸頭子張嘯林。
幾人通過一番打探,得知張嘯林喜歡在南京路的一傢俱樂部里活動,於是暗中來到俱樂部,約定等待時機、摔杯為號、幹掉張嘯林。
然而,一名服務員意外打碎了酒杯,林懷部等人誤以為是信號,紛紛動手。豈料,張嘯林身邊有四大高手保護著。這四人分別是長衫阿五、鐵布衫和尚、猴拳金秋生、神槍白俄
在這四位高手的保護之下,張嘯林順利逃走,而楊藩的兄弟們,也傷亡慘重。
為了乾掉張嘯林,林懷部決定先除掉他身邊的四大高手。為了幫助林懷部,月英通過吳太太,進入了張嘯林的府中工作,並暗中為林懷部提供四大高手的情報。
林懷部根據情報,想要對這些高手們逐一擊破。可是4人各個功夫高強,林懷部的計劃並沒有得手。
與此同時,在張府刺探情報的月英,被小刀楊藩識破了身份。可是,小刀楊藩喜歡上了月英,所以並沒有將她的身份,透漏出去。
小刀楊藩,原本也是一個熱血男兒,他看不慣吳四寶、張嘯林賣國求榮,可是二人對他有救命之恩,楊藩也只能隱忍心性。
做臥底很危險,楊藩給了月英五克氫化鉀,如果她身份暴露,就服毒自盡,以免遭受酷刑折磨。
襲擊四大高手失敗的林懷部,決定改變計劃,他嘗試混入張嘯林的府中,尋找機會,展開行刺。
為了幫助林懷部混入張府,水果店的王老闆出面,向杜月笙要了一封推薦信。
林懷部帶著推薦信來找張嘯林,看在杜月笙的情面上,張嘯林將林懷部留在了府中。
這一日,林懷部看準時機,暗中襲擊了四大高手中的長衫阿五、和尚二人。
幹掉了這二人之後,林懷部想要去“刺殺”張嘯林,卻被猴子、神槍攔下。一番惡鬥之後,林懷部幹掉了猴子,而楊藩也暗中出手,解決了神槍。
在楊藩的幫助之下,林懷部幹掉了張嘯林。而吳四寶也帶領手下,將林懷部拿下。
林懷部認為,大家都是江湖中人,於是要求吳四寶開香堂,按江湖規矩行責罰。
在香堂上,吳四寶讓林懷部自盡。可是在香堂觀禮的日軍上尉,卻認為自盡是武士的最高榮譽,林懷部沒資格自盡。
林懷部藉機向日軍上尉挑釁,二人也由此展開了一場決鬥。二人的決鬥,在香堂引發了混亂。而月英也趁亂,將氫化鉀倒入吳四寶的茶杯之中,幹掉了吳四寶。
看到吳四寶遇刺,日軍上尉決定讓手下血洗香堂,現場也隨之亂成一團。小刀楊藩在此時,與林懷部站在了一起,與現場的日軍展開交戰。
一場激烈的暴力打鬥之後,林懷部、楊藩力竭而亡,電影也就此結束。
三:影響了一代人的熱血經典
在這部《大上海1937》裡,張徹導演將邵氏商業片的“枕頭”、“拳頭”、“噱頭”三大原則,帶到了內地電影市場。
憑藉著三大創作原則,這部《大上海1937》在內地也獲得了極佳的市場反響,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經典回憶。
不過可惜的是,出演該片的董志華、杜玉明、徐小健等人,陷入了“戲紅人不紅”的魔咒。大部分觀眾記住杜玉明,都是因為《倚天屠龍記》、《少年張三豐》。
而大部分觀眾記住董志華,也都是因為《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大上海1937》對內地的商業片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彼時的不少內地導演,都從這部作品中,學到了“拳頭”、“枕頭”、“噱頭”的商業片拍攝經驗。
80年代末,內地電影人也將“枕頭”、“拳頭”、“噱頭”的商業特色,融入到內地電影作品的創作之中,並相繼推出了《夜盜珍妃墓》、《瘋狂的代價》、《非法持槍者》等作品。
不光是啟發了內地電影人的創作,這部《大上海1937》對後世港片的拍攝,也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這部片子裡,張徹導演對舊社會幫派組織,拜香堂、搞架步的情節,進行了詳細的表現。
香堂裡設九層塔,插“三軍司令旗”的細節,也被後世諸多港片導演模仿借鑒,王晶在《追龍》裡,就照抄了張徹導演的這些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表現杜月笙這個人物的性格,張徹導演為其設計了一場邊說話邊削梨的戲碼。
而這段戲,也被後世的諸多華語電影創作者模仿。
《上海皇帝》、《大上海》、《建軍大業》等作品裡,無論是誰演杜月笙,都逃不過“邊說話邊削梨”的戲碼表演。
1986年的《大上海1937》之後,張徹導演又在內地大銀幕上創作了《西安殺戮》、《過江龍》、《江湖奇兵》、《西行平妖》等作品,可惜這些作品的質量,一部不如一部。
2002年,張徹導演去世,而1986年這部《大上海1937》,也成為了張導電影生涯中,最後的創作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