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過去三年新冠病毒的影響,人們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了。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性是,因為疫情的封控導致看電影的風險和成本越來越高,另一個原因也在於,過去幾年流行的“主旋律”類型片,正在讓一批電影忠實熱愛觀眾的選擇性變得越來越少,電影所能夠代表的多元性和社會性正在變得越來越稀缺。
中國電影,未來路在何方?
受到過去一年疫情防控的影響,中國2022年電影總票房僅為300.67億元,相比2021年的472.58億元下降約36%,更是不及疫情前2019年642.66億元的一半。
三年時間,一個行業,攔路腰斬。
每次提到中國電影,過去很多年來一直都是令人心痛的,作為一個忠實的電影愛好者,中國電影常年在豆瓣電影排行榜中也幾乎是整體落後的,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雖然也有《戰狼2》這樣的電影取得了國產電影總冠軍,也有《流浪地球》這樣的電影被稱之為國產科幻電影的巔峰。
於是很多人說,國產電影站起來了,國產科幻作品站起來了,但問題是,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真的站起來了?
提到曇花一現,就不得不提2022年我心目中的最優秀國產電影《隱入塵煙》;這部豆瓣評分高達8.5,因其極為真實細膩的表現手法和過於現代的描寫,引起了很多人的真實和反觀,導致這部電影在短暫的出圈之後,曇花一現,真正做到了隱入塵煙。
在我看來,這正是國產電影的代表作,也應該是電影的多元化以及社會性的象徵作品之一,它代表著電影類型創作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應該是多元化的,作為一部劇情片,它是優秀的,但作為一部公共作品,它似乎又是犯忌的,它戳中了許多人心目中的自尊心,也讓片中的一些情節顯得過於假大空,為了劇情創作而劇情創作。
在充滿爭議中,隱入塵煙曇花一現。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影的未來,我很是感到擔憂。
我之所以感到擔憂,是因為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在熒幕上看到我想要去看的電影,想要去支持的電影,而不是在手機上屏幕上看,不是在小眾網站上看。
過去的80年代和90年代之所以能夠湧現出一批國產電影的巔峰作品,例如《霸王別姬》、《末代皇帝》、《紅高粱》、《活著》,這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國產電影的優秀作品慢慢變少,我想這當然也是有道理的。
過去多年來我們習慣了春節檔要喜慶,習慣了好萊塢的熏陶的大片感,但我們似乎忘記了,像諾蘭《星際穿越》這樣的電影,像《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電影,依然能夠給我們以啟發,並且獲得不菲的電影票房,實現商業和藝術的雙豐收。
但眼下,隨著電影引進的數量減少,隨著過去新冠病毒的不確定性,隨著類型片的單一和氾濫,國內電影觀眾的觀影熱情正在無限降低,國內電影觀眾的觀影習慣,正在發生變化。
我們眼睜睜看著韓國電影超越我們、日本電影超越我們、最後甚至是印度電影超越我們,我們卻似乎毫無能力,沒有一丁點辦法。
我想,這種深深的無力感,可能是國內電影觀眾最為心痛的一點。
我至今還記得看那部韓國電影《恐怖直播》帶給我的心悸感,尤其是結尾那段大廈倒下青瓦台的片段,讓我看完了有一種直呼WC的衝動,然後便沉浸在電影帶給我的思考之中,電影中的反派是誰?兇手到底是好是壞?又或者說,真的有絕對的好和壞嗎?
一想到這些,我就特別容易感傷。我記得某次刷到一部日本電影,好像是寄生蟲還是什麼,有人評論道,國外的資本真是壞啊,把人給折磨成了這樣,有人回復道:總比我們好,我們根本拍不出來。
當時我一時語塞,無力感再次襲來。
根據電影局元旦當天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300.67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255.11億元,在總票房中佔比84.85%,全年城市院線觀影7億1200萬人次。
當我看到這些數據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國產電影終於站起來了,但我的第二反應就是,隱隱有哪裡好像不對。
於是我又想到了,今年最火爆的奇異博士2、蜘蛛俠三代同框的第三部、還有那部楊紫瓊主演的產越劇還有十環似乎都沒有在國內上映。
如果加上這些,國內電影票房突破四百億,應該是沒有什麼懸念的。
過去的2022年,年度票房冠軍依然是我們熟悉的主旋律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這部電影非常不錯,也非常讓人感動,可惜的是我因為疫情的原因沒能在電影院去看,這部電影票房為40.67億元。
票房第二高的則是暑假檔的科幻喜劇《獨行月球》,這部電影我也沒能在電影院去看,票房超過30億元,至於飽受厚望的《阿凡達2》我倒是去看了,可惜和前作相比劇情實在是太差,票房才突破了十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換言之,以我自己為例,作為一名忠實的電影愛好者,我今年僅僅只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人生大事》,第二部則是《阿凡達2》。
至於目前公佈的今年春節檔電影,坦白說沒有一個是我喜歡的題材和類型,好像只有《深海》似乎還值得一看,至於《流浪地球2》,我第一部都沒能忍住看完,實在是慚愧。
保守估計,今年春節檔可能也不會有太過出彩的表現。
據統計,2022年中國電影其實也曾迎來了一定程度的“開門紅”,春節檔電影總票房超過60億元,甚至高於2019年同期的59億元票房,僅次於2021年春節檔。
不過,自三月起受到疫情不確定性的影響,多個一線城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關停了很多的電影院,票房收入也受到嚴重衝擊。
2022年四月清明小長假期間,全國影院營業比例不足50%,為2020年影院復工以來最低,清明檔總票房僅1.2億元,是除了2020年外,近十年來的票房最低值,和2021年的清明檔相比更是下滑85%。
展望新的一年,2023年中國電影市場將慢慢恢復,也會有更多的大片願意上映,觀眾的觀影意願也會更強,但我們能夠持多大樂觀的態度呢?
我想除了靠國內大片的上映之外,國外引進大片的數量同樣也值得我們關注,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當觀眾產生了觀影疲勞,以喜劇片為代表的暑期檔和春節檔還能維持多久?
當沈騰和吳京已經被觀眾“看膩”了的時候,還能有誰來挑起這個大樑?
這是國產電影的問題,一張電影票的錢觀眾應該是不缺的,但觀眾缺的是能夠讓他們走進電影院坐下來觀影的好電影,多元化題材的電影。
今年有兩部國產電影沒有在電影院看我是最後悔的,一部是《愛情神話》,另外一部就是《隱入塵煙》。
未來,我希望能夠有更多讓我“後悔”的國產電影出現,讓我不再錯過,票房黑馬的情況過去不是沒有出現過,未來也一定會再次出現,憑藉好的口碑,每一個觀眾都可以成為“自來水”,口碑永遠是電影宣發的最好良藥。
我們有著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也有著最強的電影消費能力,關鍵在於有沒有好的電影,有沒有多元化的電影。
哪怕是一部電影的受眾在1%,全國十四億人口,這個比例也是巨大的。
關鍵的問題在於,多元化要不僅僅是市場的要求,更重要的也應該成為他們的目標,不僅僅要單一類型片,更要多元化。
經得起認可,經得起討論的電影,才是好的電影。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真誠地希望中國電影的未來,越來越好;總有一天我們也能說,我們的電影不僅僅比印度好、日本好、比韓國好,還比好萊塢好,比美國電影更好,我想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而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多元化的電影類型,依然非常重要。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