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國產片

  • 《紅海行動2:虎鯨行動》官宣開拍,硬漢雲集,欲奪票房王座!

    《紅海行動2:虎鯨行動》官宣開拍,硬漢雲集,欲奪票房王座!

    其實從電影票房上,就能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畢竟看電影這種事是當下人們主要的消遣方式之一,而國產電影的崛起,也映射了我們國家的日益強大,崇洋媚外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多年以前,動輒十幾億票房的電影,大多是所謂的好萊塢大片,甚至有些觀眾對國產電影嗤之以鼻,但隨著國產電影的一次次崛起和超越,我們的膝蓋硬了,也可以理直氣壯的用數據讓黑粉們閉嘴了。 今天我看到了一張3月份的內地影史總票房榜,排名前十的只有一部外國電影,最讓我驚喜的是,上榜的國產電影中,除了《唐人街探案3》是純粹的商業片之外,其餘電影都是有著主旋律色彩和正能量導向的作品,其中軍旅題材更是佔有3個席位,這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愈發出色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遺憾的是,票房36.51億元的《紅海行動》被擠出了前十名。 俗話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以現代戰爭題材作對比,相較於排名亞軍的《戰狼2》來說,我更喜歡《紅海行動》這部作品,因為後者更加真實,突出顯示了戰爭的殘酷和團隊作戰的重要性。 我一直希望國產的軍旅片,不要總是以一敵百,也要有流血犧牲,意氣風發打雞血的模式,總歸是少了一些寫實感。而今天我要告訴大家一個喜訊,《紅海行動》的第二部官宣開拍了! 3月13日,博納影業的董事長於東,在訪談節目中談到《紅海行2:虎鯨行動》已經進入了籌備期,今年是一定要拍的,而負責執導的仍舊是我們熟悉的林超賢導演,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第一部而言,林超賢又多了一層身份——編劇。 這部名為《紅海行動2:虎鯨行動》的續作已經備案,從內容梗概中可以發現,故事講述了伊維亞剛剛結束曠日持久的內戰,但就在伊維亞人民才看到一絲和平曙光的時候,M國為了一些不可告人的陰謀,控制了恐怖組織,導致伊維亞再次陷入了恐慌之中。 在第一部中,蛟龍突擊隊在一場場殊死搏鬥中有重大傷亡,所以在演員陣容上,不可避免的要引入“新鮮血液”,補齊小隊的成員編制,我相信這次的選角,大部分觀眾都會滿意! 以目前披露的主演陣容來看,張譯、黃景瑜、杜江都在,但遺憾的是卻沒有了蔣璐霞的身影,有一說一,蔣璐霞飾演的佟莉一角,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且在第一部的結局中也並沒有犧牲,真心希望林超賢導演能保留佟莉這個女特種兵角色。 下面,我們來談談兩位新加入的演員。 從演員表的排序上來看,彭于晏應該是《紅海行動2:虎鯨行動》的第一男主角,對於這個選角,我個人感覺對於觀眾而言,還是有信服感的,畢竟這幾年通過多部影視劇作品的積累,也是確立了“硬派小生”的形象。 這也是他與林超賢導演的第五次合作,以往合作中票房最高的是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有10億的票房,對軍旅題材也算是得心應手。但說實話,第一男主的位置給張譯更加合適,畢竟無論從演技還是票房號召力上,都更勝一籌。 歐豪在演員表裡是第五順位,我預測是補缺第一部中“蛟龍突擊隊”裡的石頭,類似於突擊手的角色,相較於彭于晏而言,我更看好歐豪,他身上的男子氣概更加明朗,也更多了一絲野性和豪邁。 有著第一部的優異口碑和高票房,相信第二部的成績不會差,希望《紅海行動2:虎鯨行動》能重回內地影史總票房榜前十之列,也希望再多幾部優秀的國產電影,把《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給頂下去! .

  • 192個觀眾,首日票房僅6337元,2023年又一部票房慘案來了

    192個觀眾,首日票房僅6337元,2023年又一部票房慘案來了

    看過今年的春節檔電影后,原本對國產電影有了更大的信心,不論是何種題材的作品,都在不斷的進步,即便是科幻類的電影也有《流浪地球2》這樣的優質代表作,很難不讓人期待接下來的國產電影,能夠接連在品質與票房上驚艷觀眾。 然而好景不長,情人節檔給觀眾帶來了一波爛片暴擊後,又有兩部作品,先後讓大家見識到了爛片只有更爛沒有最爛。 先是王寧的《悟·空》,上映後僅有273人觀影,拿下了6410元的票房,這樣的成績放在國產電影市場上,已經算得上是票房慘案了。 尤其是當下許多國產電影動輒就能拿下十幾億票房,甚至接連打破票房記錄,拿下幾十億的票房,這種連萬元都破不了的電影,就是純純的大爛片。 王寧主演的《悟·空》之所以讓觀眾沒有看下去的慾望,一是因為在這之前,網大電影市場上推出過一部故事設定以及演員陣容大差不差的《悟空之小聖傳》,在院線上映的《悟·空》與網大上映的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更長,但本身沒什麼差別。 二是這部影片中幾乎沒有吸引觀眾的演員,就連作為男主角的王寧也不具備票房號召力,其他演員雖然帶著幾分噱頭,但效果也很是薄弱,比如在《西遊記》裡只演過四集唐僧的汪粵,給孫悟空配音的李世宏,對大家來說都很陌生。 擁有這樣的演員配置,已經註定《悟·空》這部作品不會拿到多麼出彩的票房,而各種拼湊後依然顯得老套的劇情,也難以讓影片收穫自來水式的口碑,成為票房慘案可謂意料之中。 但無獨有偶,《悟·空》這部作品還在上映,2023年的又一部票房慘案來了。 《大人父母官》這部電影上映後,只有192個觀眾觀看,首日票房僅6337元,儘管相比起《悟·空》的首日票房好看一些,但總票房成績依然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而影片的聯合製片人透露,這部影片的拍攝成本在5000萬,按照目前的票房分賬,很顯然《大人父母官》要讓資方賠的底兒掉。 以往的國產電影能夠拿到高票房,品質自然是放在第一位的,但也有許多口碑爆表的影片難以吸引觀眾,而《大人父母官》這部作品則是輸在了這3點: 第一,演員陣容 從歷年春節檔電影就能看得出來,能夠擁有未映先火熱度的往往都是那些陣容十分強大的作品,群星雲集的作品票房起碼得十億起步。今年的《滿江紅》就是最真實的寫照,雖然它的口碑不及《流浪地球2》,但總票房成績卻是排在春節檔電影第一位的。 沈騰和易烊千璽這兩位極具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就已經為影片賺足了噱頭,一個是喜劇界的大咖,一個是新生代中的頂流,兩人分別攬獲的觀眾群,就遠超其他電影。 但《大人父母官》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在這部影片中甚至沒有任何一個觀眾熟悉的演員,除了飾演男主角孔子的謝冬是專業演員出身以外,這部影片中的大部分演員選的都是群眾演員,因此很難通過陣容來引起一波關注。 而影片中演員的表現也實在是差強人意,群演的演技一個比一個尷尬,肢體僵硬,搖頭晃腦,看著就不像那一時期的老百姓,讓人很是齣戲。 第二,作品題材 能夠拿下超高票房成績的國產電影,大都在題材上佔據著強勁的優勢,從票房排行榜前幾位的作品來看,《長津湖》,《戰狼2》都是愛國類的影片,更能夠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 《你好,李歡英》則是很符合春節檔合家歡基調的喜劇電影。 除此之外便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這樣的國漫,或是《唐人街探案》系列這類懸疑片,觀眾並不喜歡過於嚴肅的題材,商業屬性強的作品更容易拿下高票房。 但《大人父母官》是一部古裝歷史作品,其講述的年代距離我們太過遙遠,中間又沒有穿插其他任何一種元素,整部影片看下來只會讓觀眾覺得昏昏欲睡。再加上影片幾乎全程都在說教,看電影像是看一次陳舊的雞湯大會,試問谁愿意花錢買不痛快? 可以說在題材上,《大人父母官》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何況這部影片沉寂六年的時間才與觀眾見面,或許放在過去,這類題材還有一定的競爭力,但在懸疑,喜劇等作品漸被推向熱潮的當下,古裝歷史題材早就過時了。 第三,故事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編劇王元亨曾經表示編寫劇本用了十年的時間,並且五次易稿,為此還專門到汶上去考察,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這部電影中。但是從故事的整體架構來看,十年的時間寫出這樣一個劇本,真該洗洗睡了。 這部影片講述的故事一點也不復雜,孔子在成為魯國中都邑的父母官時,經過所處的轄區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艱難,可以說遍地哀嚎,民不聊生,再加上各種天災人禍不斷,把老百姓們折磨的痛不欲生。 而在這一地區的富人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就連當官的對老百姓們也是相當不客氣。孔子在見識到了這些之後,決定改變這種狀況,不過他並不打算利用刑法來製裁這些人,也不打算殺雞儆猴,而是要用禮教的方式來教化他們。 在孔子的治理下,他所在的地方變成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好地方,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孔子也美名遠揚。 可以說同類型的作品,故事設定都大差不差,在內容上,《大人父母官》根本沒有給觀眾帶來新鮮感,更別談從其他的角度讓觀眾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孔子。這就導致看過的觀眾覺得虧錢,沒看過的觀眾也毫無興趣。 當一部作品的故事都不足以吸引觀眾,又何談拿下高票房呢?可以說這部《大人父母官》,完全是一部處處透露著老舊氣質的作品,即便是放在六年前上映,恐怕也是一樣的結果。你願意為這樣的作品買單嗎? .

  • 2023即將上映的10部國產片,部部大牌雲集,你期待哪部?

    2023即將上映的10部國產片,部部大牌雲集,你期待哪部?

    1、《749局》主演:王俊凱/苗苗/鄭愷/李晨 陸川的《南京,南京》是一回想便帶著痛又蘊著希望的片子,期待他賦予熱忱的反映他自己人生的《749》。請把故事一定講好,後期一定做好。 749是當年科工委下的一個保密單位,專門進行基於人體科學研究在國防科技上的運用,是一個研究超自然現象的神秘組織,類似於神盾局,所以非常期待。 2、《維和防暴隊》主演:黃景瑜/王一博/鍾楚曦/谷嘉誠 最近幾年主旋律電影越來越受到大眾歡迎,口碑票房雙豐收,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戰狼,叫好又叫座,所以,觀眾不是不喜歡這類題材,而是需要真正認真有誠意的作品,這部維和防爆隊,一部關於非洲維和的電影,取景於北海,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所以,對於場景的搭建還原,還是充滿懸念與期待。 3、《日月》主演:迪麗熱巴/竇驍/李子峰/楊森 聽說這個版本的嫦娥和以往的固定形像不一樣,比較期待,這個還考驗演員的演技,有熱巴在我相信應該不錯。嫦娥后羿的故事聽了很多遍,但是對這這個電影還是很感興趣,期待不一樣的嫦娥后羿,而且好喜歡裡面熱巴的造型,好好看,期待《日月》可以早日上映。 4、《封神三部曲》主演:黃渤/費翔/李雪健/夏雨/陳坤 中國人自己的神魔故事,希望拍出自己的特色。希望很棒。但無論好還是不好,不要和指環王比。沒有可比性。國產電影要有進步,要和自己比。中國的文化是深邃又特殊的,要拍出自己的底蘊。投資30億,影史上投資最大的電影,怎麼可能不讓我期待? 5、《美人魚2》主演:艾倫/林允/鄧超 這麼多年為什麼還要拍美人魚呢?因為美人魚身上裝著太多太多,不只是她化成泡沫後的悲傷而且因為她的美麗單純,而這些我覺得周星馳可以完美展現。不到最後上映,你永遠不知道星爺賣的什麼藥。但誰讓他是星爺呢。有什麼胡思亂想,都儘管來吧。 6、《援軍明日到達》主演:於和偉/楊洋/尹昉/王勁松 編劇是劉和平,但是於和偉演方先覺,害怕他又演成他自己,《戰長沙》裡的方先覺演得很好,希望這部電影能夠超過前作。作為《雍正王朝》的編劇,劉和平還是值得期待的。只是這個題材太難把握。大家拭目以待吧。 7、《晴雅集2瀧夜曲》主演:趙又廷/春夏/章若楠 看完《晴雅集》後真的超級期待第二部,想知道後續是怎麼發展的。不知道能不能上映了,挺可惜的,第一部真的好看,場景配樂和服道化都很符合審美,每一秒都是完美控的製高點。晴雅集第二部,還蠻期待的,聽說這部更有意思。 8、《刺猬》主演:葛優/王俊凱/李萍/劉威葳 立春和孔雀都是我喜歡的風格,希望刺猬快點和大家見面。想看青年演員的表現和顧導的作品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雖然演員選角跟看書時自己想像的形像有出入,但是也很期待拍出來的效果,我們電影院裡見分曉吧。 9、《獵毒》主演:楊紫/王千源/尚語賢/劉敏濤 第一次看到女演員作為主角的打擊毒販題材的電影,應該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看過楊紫的很多劇,電影看過烈火英雄,沉默的證人。都非常優秀。現在非常期待獵毒的駱佳,期待早日上映。 10、《熱烈》主演:黃渤/王一博/宋祖儿/岳雲鵬/小瀋陽 街舞舞者電影,挺新穎的一個題材,看到貼片了,講一個喜歡街舞的男主角在面對困難仍然堅持著自己的街舞夢想,後面等看了影片再來畢竟視頻中只是一部分。講年輕人追夢的故事,現在的環境正適合注入一些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2023即將上映的10部國產片,部部大牌雲集,你期待哪部? .

  • 早期在電視上播出過的6部重口國產片,哪部是你的童年陰影?

    早期在電視上播出過的6部重口國產片,哪部是你的童年陰影?

    1、《人蛇大戰》 這部真的是童年陰影,雖然現在看來不是很怕了。這部之後也看過許多蛇有關的電影,但都比不上這部這麼大陣容(我是說蛇),最後的大屠殺簡直了!其實說起來這部劇情簡單,拍攝得也略粗糙,但是架不住它真實啊,藝術不夠,誠意來湊,片中所有的場景都是真蛇(除了大蛇),演員也真敢演,最後那個火燒boss的鏡頭,真敬業!片中還貢獻了現殺蛇剝皮的場景,許多殺蛇的場景也都是真的,蛇也是蠻辛苦的,殺這麼多蛇也是可惜。 2、《原振俠與衛斯理》 分不清身中的是蠱毒還是情種,辯不明崇尚的是科幻還是傳奇。斯文亂鬥原振俠誅妖斬佛處處留情,油頭賭神衛斯理談情說案最後救星。千辛尋找的目的地是惡魔之地,萬苦換來的捨利子終有個期限,如果不是經歷了共苦的慘痛,又怎麼能驗證同甘的決心。可以稱作香港動作電影里程碑式的cult之作。 3、《兇貓》 開放式的結局很不爽,但是仔細想想,憑什麼貓妖就可以被剛學兩天茅山術的毛頭小子消滅掉?嚇人的造型,不死的貓妖真的嚇死我了,結局本以為成功消滅的貓妖,結果還活著,而且記得好像是見到了太陽會成為真的人。 4、《黑太陽731》 當時很轟動的一部電影,看了你就永遠都不會忘記731代表著什麼。讓人真是得體味731得殘暴和可怕,魔鬼,決對是魔鬼得內容,撒旦都會自嘆不如。沒有第二個導演能拍出如此記實的電影,應該給現在的青少年看,讓他們勿忘國恥。 5、《孔雀王子》 放在那個年代,也算驚悚了,那些異形和其他世界,絕對讓小時候的自己驚嘆。還有那一套咒語,應該會記得一輩子。只是現在看來,發現他們的口型跟說話都對不上的,而且普通話跟粵語是兩個意思,很厲害。 6、《力王》 簡單直接暴力血腥,只適合中二少年,所以主角也是中二少年。最後獄警一邊罵囚犯“蟑螂“一邊屠殺囚犯,力王舉著所長的人頭出現,大喊一聲不用打了,一拳打碎監獄高牆,大步邁向外面自由的世界,太有像徵意義了。 早期在電視上播出過的6部重口國產片,哪部是你的童年陰影? .

  • 上映5天票房破4億,我斷言,這部大師級國產片必將“逆襲”

    上映5天票房破4億,我斷言,這部大師級國產片必將“逆襲”

    文|令狐伯光 2023年春節檔號稱是“最強春節檔”,伯光君之前也寫稿子分析過。最強春節檔倒是不至於,因為按照這幾年國產電影市場的熱門作品,如果能來一部開心麻花的喜劇,再到來一部《藥神》現實主義題材,那倒可以說是最強春節檔了。 不過,2023年春節檔確實是國內觀眾和影迷追求的國產電影那種理想狀態,兩部頂級投資,拍攝數年,從題材,審美和工業層面都是全面突破的《流浪地球2》《深海》;兩部作者型大導演追求風格極致化的類型片,最後就是一部愛情喜劇和一部體育主旋律。 其它電影有過很多分析,這裡還是寫寫《無名》吧,認認真真看了電影兩遍,可謂是細節滿滿,在這個看劇2-3倍速的快餐時代很少能夠安靜看一部電影,程耳導演的這部電影讓我很想細細品味。 電影《無名》中有很多光影美學都值得中國導演學習,包括電影本身也是一部因為場外太多爭議,導致口碑也變得混亂的一部電影。 一邊電影美學大師,一邊口碑不佳?如何評價《無名》導演程耳 電影界通常更加青睞對電影發展有貢獻的文藝片和類型片導演,商業大片也有但鳳毛麟角,而且通常評獎在什麼服化道,特效和音響等技術層面(也不絕對,但大多數確實這樣) 香港電影巔峰時期就是類型片,與商業大片最強。內地和台灣就是文藝片最強,論到娛樂化,商業化的類型片和商業片都沒法和香港電影相提並論,但大眾最喜歡看的就是類型片和商業大片。 比如香港文藝片大導演就是王家衛,然後就是許鞍華。其它人像陳可辛、陳果、關錦鵬和爾冬升等也不錯,但在世界影史上面就沒啥地位。 香港類型片,以及商業大片的宗師級別大導演就很多了,他們的電影非常受到觀眾的喜歡,甚至這個成就在世界影史上不低,都影響了世界,這點比韓國導演還強不少。 比如徐克的武俠片和奇幻片,成龍和成家班的動作喜劇。 比如吳宇森的槍戰片,杜琪峰的黑幫片,王晶的賭片,再到周星馳的喜劇片,再到林正英的殭屍片等等。 不過,你真講對於類型片的貢獻,徐克對於武俠片的哲學、武俠片美學等層面的貢獻是沒辦法和他的師父胡金銓比較的。世界影史電影導演排名胡金銓排在前列,這個徐克壓根上不了榜。 胡金銓對於武俠片的影響力到底在哪裡?他對於東方傳統美學是開宗立派的貢獻。 比如電影的美術和服化道,胡金銓是個很考究的導演,對於明史的研究更是一絕。但是哪怕研究明史電影終究是電影還是有虛構,胡金銓就確立了武俠片的服化道的設計,以及拍攝方法。 現在很多觀眾沒看過胡金銓,不知道徐克《新龍門客棧》就是翻拍胡金銓的《龍門客棧》,同時服化道等等就是照著胡金銓抄。 然後胡金銓對於武俠片敘事結構,鏡頭語言拍法也是宗師級別。 比如觀眾還對徐克《倩女幽魂》小倩沐浴躲姥姥,再到《新龍門客棧》狹小室內,多個角色的空間戲念念不忘,這些東西胡金銓在《大醉俠》《龍門客棧》《迎春閣之風波》早就玩得出神入化了。 同時對於武俠片技術處理的竹林戲更是武俠片經典場面,除了徐克,後面李安的《臥虎藏龍》,張藝謀的《十面埋伏》,路陽的《繡春刀2》等等作品都在致敬。 胡金銓在東方傳統美學層面的構建上,特別是光影、構圖、美術等等是世界大宗師的級別,這不止是徐克比不上了,連攝影師出身擅長玩色彩和鏡頭調度的張藝謀都遜色一籌。 《風聲》《色戒》後最好諜戰片? 《無名》導演程耳能不是電影大師 胡金銓仍然是類型片大導演,不是文藝片大導演。雖然他的電影在藝術追求,美學追求上成就都很高。這個程耳就是這種在類型片美學,類型片風格藝術上有所追求的大導演,那麼他什麼水平呢? 程耳的第一部電影是2006年的《第三個人》,這又像是第六代。但他正兒八經的首部電影是2013年的《邊境風雲》,再然後是2016年上映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最後就是2023年春節檔的《無名》。 產量很低,從時間上算他比第六代導演晚半代,從定位來講類似同時代的寧浩、刁亦男、曹保平、徐浩峰等類型片導演,烏爾善是商業大片導演。 對了,同時代這幾個導演發展到現在還挺唏噓的。寧浩《無人區》被上面打擊後就沒啥藝術追求,安心當幕後扶持新人做蛋糕。烏爾善,徐浩峰,曹保平新片三人一直被壓。 刁亦男和程耳最為相似,作品少,對於中國類型片美學,類型片極致的風格化都是天花板級別。這年頭追求藝術的導演越來越少了,他們在圈內外受到追捧。但關鍵在於,刁亦男的成績還是更好。 《白日焰火》拿過柏林最佳電影,廖凡拿影帝,《南方車站的聚會》入圍了戛納。 程耳是個很奇特的導演,我們看他的電影一眼能看出電影美學和鏡頭語言很厲害,大師級別的鏡頭語言。但故事劇情和角色塑造看得不明覺厲,電影票房又上不去,好像挺有逼格,但具體哪裡有逼格又說不上來。 程耳對於西方文化,思想哲學全面吸收缺乏批判性,對於角色過度合理化,最終走向西式聖母情結的普世的濫情和無視合理性的荒謬與意義消解。優點是對於形式美學的極致追求,使其個人風格呈現出一種華麗空洞的精神特質,也使程耳的作品思想內核趨同,難以有內容上的進步和拓展 大家先別上綱上線什麼價值觀如何如何,藝術表達本來應該多元,也可以討論。 首先,這裡的普世是用來形容程耳的對角色的態度的,不是用來形容程耳創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的。其次,這裡的普世不是指普世價值的,而是僅僅用其表面含義,指程耳對所有人的行為都進行合理化乃至美化的濫情的創作特點。 程耳對於葛優飾演的角色的態度在處決大外甥這裡是對其堅持道義的讚賞,在有大量這樣的讚賞的同時,電影對葛優的角色的批判是不足的。再觀察其它角色,明顯看出導演對角色的合理化讚美大於批判,這就是所說的氾濫的同情。 葛優的形象僅僅是程耳的一個分析對象,本身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程耳個人的性格特點。 這方面挺像美國導演科恩兄弟,但科恩兄弟的作品往往也有主旨,是強調命運的荒誕性,這點和程耳電影的思想主題是一致的。但程耳的作品缺乏明顯的批判性,大多表達對角色的正面性的描寫甚至有時看著像在給人洗白,這點是比不上科恩兄弟的。 科恩兄弟的作品同時具有對一些批判從而使作品的主題指向更加明確,正是程耳的作品缺失的精神的那部分。 一言以蔽之:程耳電影最大的優點就是極致化的電影美學和鏡頭語言,最大的缺點就是角色塑造,劇情敘事和表達上很難接地氣,缺乏情感的張力,有一點追求浮華下的荒謬,反正就是沒觸動你的感覺。 那些學電影的,還有影迷可以用專業角度去分析,但對於普通觀眾來講就是不吸引人。關鍵是上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也沒有獲得國內外專業獎項的肯定,最終也就是有逼格呢但又差一點,更別提和觀眾親近了。 上映7天票房不到5億,華語電影的熊貓《無名》,不該被埋沒 這部《無名》還是和《羅曼蒂克消亡史》類似,這裡就不劇透了。我第一遍看的時候囫圇吞棗,邊看邊分析沒怎麼看懂,隻大概記得逼格很高,畫面講究。後來又認真看了一遍,才發現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國產電影。 這是一部用畫面用空鏡用你意想不到的小零件構成的電影,之前我的看劇體驗總是導演編劇用台詞把情節掰開了揉碎了餵到嘴邊的,第一次看程耳導演的電影確實很不適應。但是第二次看就發現了其中的樂趣。 像是在和導演通過影片玩一場偵探遊戲一樣,這個鏡頭他要告訴我什麼,那個畫面藏了什麼細節,是讓觀眾可以參與其中的一種趣味。 事實上,現在全世界大部分電影也確實經不起細心的推敲,別說細節,很多連大體的邏輯自洽都做不到,所以我覺得觀眾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沒有細究電影的能力,而是在這樣的觀劇環境下迫使我們失去了這種能力。 所以我很希望程耳這樣的導演可以多一些,放鬆身心的快餐電影要有,這樣可以沉下心去探究和觀賞的電影也要有。 當然,現在電影爭議很大的點有兩個,一個是王一博帶來的戲內外的爭議,另一個是很多網友吐槽電影本身打亂了敘事,還有故事劇情講得不夠清楚,像上部作品不接地氣類似的問題。 怎麼說呢,從種種細節表明,程耳是懂得尊重觀眾且洞悉人性的,尊重在於他往往以平視的視角把故事娓娓道來,洞悉人性則在於表現出來的沒有絕對的定性人是正是邪。電影可以是輕鬆愉悅的爆米花,也可以是發人深省的禮物,私心裡我希望這種尊重觀眾且洞悉人性的好電影可以多一點,也真誠希望市場不要辜負這樣的好電影。 比如這部《無名》也是講的上海,程耳上一部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也是上海。 上一部電影一直覺得程耳對上海是有種不切實際的浪漫的迷戀的,明明他也並不是上海人,就彷佛午夜巴黎里的那場春夢,黃金時代流動的盛宴,既絢爛得真實,又美好得虛假。 在程耳的鏡頭里,舊上海是優雅的,體面的,也是壓抑的。其實能夠理解他為什麼選擇了王一博,我覺得不過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理由(當時估計也沒想到王的流量那麼大),而是他身上有程耳想要的那種角色特質,表面的優雅體面,骨子裡的壓抑,和那一絲彷彿沒有明天的易碎。 鏡頭前的紙醉金迷越是美麗,人們越是優雅體面,再赤裸裸直面表像下的傷痛,會讓觀者在嘗試理解和感嘆老上海的同時,也對我們如今的生活有更多感悟。 《無名》這樣的電影不該埋沒,就像導演程耳不應該被詆毀一樣。中國需要這樣的電影,更需要這樣的大師級別的導演。 .

  • 豆瓣top250裡的國產電影(五)周星馳專場

    豆瓣top250裡的國產電影(五)周星馳專場

    第十部 《功夫》周星馳導演主演的一部影片豆瓣top250排名86名。豆瓣評分8.8分。 這部電影也算是周星馳的著名電影之一吧,可是周星馳的電影好像沒有不好的吧。 功夫算是周星馳導演的電影裡的優秀作品了吧。 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還是一個作為男生的夢像那個男生沒有一個夢想是成為武林高手行俠仗義啊。 電影採取了一個小人物的崛起突然掌握了絕世武功然後開始拯救世界,這就像是世上的所有人,都渴望有一天自己會發達會成功,當那一天自己享受所有人的仰望和誇讚。 周星馳這部電影有點抑鬱的感覺,小人物的悲哀小人物的崛起。 還有就是星星的夢想是成為俠客,成為黑社會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也是讓有一天自己可以站在別人的頭上說話。 裡面的功夫和視效讓人難以忘記。作為從小就有俠客夢的人這些真的很愛這點。那周星馳就抓住了我的心。裡面的打斗場面裡面的武功場面讓人愛死了。 在最後星爺用如來神掌打敗火雲邪神之後,星爺不僅饒了火雲邪神,還說要教他武功。 這時候火雲邪神突然跪下,說了句“我輸了”。 大家的印象裡壞人都沒有好下場,但星爺還要教邪神武功,這是一種心靈上的認輸。 但在我看來,學功夫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只是為了自己。 功夫的第二部即將上映了2023年上映。 電影中的功夫這些都是一個平凡的所觸及不到的我也很喜歡的。記得原來初中買了一本教人怎麼臉出超能力的書,我跟著練了幾天什麼也沒有感受,然後被一個朋友拿走了,前幾天看他好像也沒練出什麼超能力,還是心煩自己老婆和工作的事! 第十一部 《喜劇之王》周星馳導演以及主演的作品豆瓣top250排名90豆瓣評分8.8分。 這個評分不算太高但是正好。 為什麼這部電影我看不出感覺呢,說實話,我還是喜歡周星馳在向氏兄弟手下拍的電影,後面的電影雖然形成了周導自己的風格,但已經有點脫離了”無厘頭”設定。 周星馳的愛情片一直是一個亮點如《大話西遊》系列的愛情,這些愛情總是讓一些對愛情有很大感悟的人產生很多的共鳴。但對我這個愛情的白紙。這部劇簡直感覺不到任何的尿點。 我並不了解這種愛情,我也沒明白這種愛情為何值得你們如此推崇啊!抱歉我沒看懂這部電影的愛情觀,那我從喜劇方面來看這部電影的喜劇也不是一個讓我高興的點。可能我真的不懂吧! 希望有懂得可以講一下這部電影所表達的愛情觀是什麼啊,為什麼會有很多人所喜歡那。或者說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特色嗎? 其實寫這兩篇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怎麼寫出來的,也去找了很多的影評,因為我真的不懂這兩部電影的好,活著說我不懂周氏喜劇吧! 對不起浪費大家時間了! .

  • 那一年,好萊塢跟國產電影到處破紀錄

    那一年,好萊塢跟國產電影到處破紀錄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地的電影市場也在不斷地擴大。 放在幾十年前的國內,一部電影有個幾千萬的票房就很了不起了,現在卻是不破億的都少見。 好萊塢也一樣,上個世紀只有一部《泰坦尼克號》全球票房突破了10億美元,現在全球破10的影片數量已經超過50部了。 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在2019年可以說是表現得淋漓盡致,那一年也可以稱為電影界的“票房年”。 首先要說到的,自然是《复聯4》。 帶著鋪墊了11年,三個階段20部電影的“無限傳奇”篇章的落幕噱頭,讓這部影片一經上映就引起了各種轟動。 關於《复聯4》的各種瘋狂數據這裡就不多說了,只需要知道一個即可,它是電影史上唯一一部全球開畫票房就突破1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0億以上)的電影。 之後的複仇者們一路高歌,全球票房超越了《阿凡達》,登頂影史票房冠軍的寶座(後來《阿凡達》重映,又把第一的位置拿回去了,但那是後話) 要知道的是,自《阿凡達》誕生以後,想挑戰它的電影並不少,但無一例外都是慘敗,最後的票房跟它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但《复聯4》卻真的做到了超越它的這個成就。 當然,這一切都得歸功於漫威宇宙的成功,事實上它的影響也不單單是《复聯4》。 《复聯4》上映之前,打著“全村人希望”“最強復仇者”各種噱頭的《驚奇隊長》上映。 平心而論,這部片子的質量其實就那樣,然而人家有漫威宇宙的熱度支持,於是全球票房最後也是高達11億美元以上。 同樣的,《复聯4》之後的《蜘蛛俠:英雄遠征》,則是帶著鋼鐵俠犧牲的噱頭席捲而來,全球票房也同樣是突破了11億美元。 一年有3部全球破10億票房的電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對吧? 然而,事實上不是3部,把它翻個三倍吧,除了三部漫威電影外,2019年還有6部片子也是全球破10的。 《獅子王》真人版,帶著1994年的動畫版情懷,在口碑受挫的情況下,依然殺進了影史票房榜前十名全球票房高達16.6億美元,年亞。 《冰雪奇緣2》,在日本延續了前作的票房神話,助攻全球票房達到14.5億美元,將《复聯2》斬於馬下,同樣打進影史票房榜前十。 全系列在爛番茄評分高達100%,只要上映就必定可以奪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大獎的《玩具總動員》系列最新作,第四部依然延續了前三部的輝煌,全球票房接近11億美元。 以5500萬的製作成本,以及在本身是R級(限制級別)電影的情況下,全球票房依然突破10億美元的《小丑》,也是當年盈利率最高的好萊塢影片之一。 本身質量跟口碑都有很大問題,然而就是憑藉ip影響力,強行沖破10億門檻的《星戰9:天行者崛起》。 還有就是上映前沒有任何人看好,大眾都認為失敗概率很大的《阿拉丁》真人版,票房竟然也大爆達到10億多美元。 一年,竟然出現9部全球票房10億美元以上的電影,其中影史票房第一的寶座易位,前十的名單還被刷新了三遍。 這真的可以說是一個前無古人的成就,也充分彰顯出電影市場的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9部電影裡,有7部都是迪士尼的片子,所以說米老鼠為什麼是好萊塢的龍頭老大,看這個就知道了,當年也被人稱為是“迪寶盛世”時期。 不過,所謂的“票房年”當然不是單指西方,在好萊塢電影全球收割的時候,東方的電影也沒閒著。 在年初的時候,帶著大眾對“中國科幻片崛起”期待的《流浪地球》上映,它也是不負眾望地完成了這個任務,票房達到了45億人民幣。 過了差不多半年,一部動畫電影《哪吒:魔童降世》凌空而出,總票房超過50億人民幣,可以說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是當時唯一能在票房上接近《戰狼2》的電影。 國產片的影史票房前三名,半年時間被刷新了兩遍。 這就完了嗎?並沒有。 年末的國慶時期,《我和我的祖國》橫空出世,一舉斬獲了30億的票房,另一部《中國機長》也拿到了29億的好成績。 所以說,2019年拿到電影“票房年”這個稱號,真的實至名歸。 在這一年內,中西方的電影都在各種破紀錄,各種締造票房神話。 電影界也給人很多始料不及的驚喜,有些電影本來以為肯定會失敗,偏偏就是票房大爆;有的電影上映前壓根沒幾個人知道,偏偏上映後就打破了紀錄。 但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因為票房年的爆發,讓很多商人都看到了電影市場這塊的潛力有多大,這塊蛋糕有多大,都想著來分一杯羹。 吸引到更多的投資,對電影市場來說理論上是好事,但前提是這些投資能真正用於行業的發展。 否則的話,那就只能是各種“蹭熱度”“敷衍式對待”的開始。 比如什麼《上海堡壘》,就想蹭《流浪地球》帶來的科幻片風潮,本身拍得一塌糊塗。 好萊塢那邊,一堆電影厂商就想著依靠場外因素哄觀眾們進影院,各種情懷攻勢,或者是依靠ip影響力撐場子,電影本身的質量反而變得一點都不被重視。 同時,也讓很多電影的製作方變得“大爺”起來,動不動就“教育”觀眾們不懂欣賞電影,不會去貢獻票房。 這一切實際上也是因為票房年的爆發,讓這些人知道了電影市場的龐大,導致他們出現了“反正市場那麼大,總有人會買賬的,我就是得罪了一些人也沒什麼關係”的心態。 這些都是不利於行業發展的現象。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票房年並沒有帶來太多正面的影響,這實在有點可惜。 只能說,希望未來這些現象能慢慢減少吧。 .

  • 雖然還是老套,但結構挺好,國產電影《紙人還魂》拍得很完整

    雖然還是老套,但結構挺好,國產電影《紙人還魂》拍得很完整

    國產影片整體是唯物主義畫風,即便是相當恐怖神秘的題材,也會往正常現像走,不會將神三鬼四進行到底,連一點讓人想不通的地方都不留。但是,我們恐怖故事如果可以像日韓泰或者歐美片那樣,題材不僅多,還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更細思極恐,絕對能拍出比安娜貝爾還要驚悚的故事。其中最神秘的東方恐怖素材就是紙紮人,幾乎沒有之一。 國內幾乎每個地區的農村葬禮都需要紙紮人,比真人高大,糊成古人模樣,大紅大綠大白的,是葬禮必不可少的儀式道具。關於紙紮人的恐怖故事,即便是胡編亂造也能嚇死人,而其中還有更加離奇古怪的禁忌:不能給活人扎紙人,是詛咒,不管是哪種神秘力量,還是心理暗示,被詛咒的人有時候真的會被詛咒出事。 另外不能給紙紮人點睛。意識上認為紙紮人和死亡是一類神秘的東西,萬一紙紮人能看見便能附著靈魂。這兩個神秘的規矩在內地電影《紙人回魂》第一階段中被講得特別驚悚可怕,而這個調調是國產鬼片最正宗的味道。但這種氣氛只是一個引子,恐怖故事為了掩蓋真相,真相只能是合理而殘酷的。 本片分四個階段呈現,第一個是跟紙紮人有關的恐怖故事,第二階段是紙紮人目擊者和紙紮人鬧鬼事件的基本聯繫,第三個階段是更深處的真相關聯,第四個階段真相大白,沒有鬼鬼怪怪,只有裝神弄鬼的人想要藉不會說話的鬼達到自己見不了光的目的。四個階段,國產恐怖片絕對經典的架構。 能摸透國產劇的結構,還能講完整,對於現在這種沒有什麼大牌演員的影視劇是不容易的;能看得出來這部劇的態度是認真的。只是有些地方不夠合理,處理的很粗糙,代入感不夠強;像新手將四塊鐵皮焊接一起,焊點明顯,不夠精緻。拿開頭來說,自稱是記者的男生找到紙紮人的女徒弟,打聽多年前關於紙紮人還魂的故事。 女徒弟嘴巴上說著不想提跟工作無關的東西,卻還是順著記者說起故事來。接著,記者深入打聽,提出許多觀眾完全發現不了的伏筆,女徒弟也都一個一個講起來。最後,記者揭秘女徒弟便是紙紮人中的女主人公,她的故事裡還真正死過人,這些本是女主一輩子都不願意提起的東西,卻在被她不知底細的記者揭秘後說了出來。 連接很生硬,沒有什麼細節,都是國內小製作影視劇肉眼可見的毛病。這部劇之所以有看點,是它的結構還不錯,初次蓋房沒忘留門的感覺。女徒弟是紙紮人故事女主人公,以及記者是女主保護的弟弟這些讓人意外的地方設計得也很好。如果再大膽一點,柔和一點,更深刻一點,影片也就基本能走出老套感覺。 同樣民俗恐怖題材,國外的影視劇看完都有回味無窮的神秘感,國產片沒有,從一開始便知道最後什麼東西;還是希望審核制服能挪挪,讓國產驚悚片不要中規中矩,束手束腳,就非得唯物主義才算合規。畢竟電影要有味道才容易成功,小兒科的東西不用打卡的。 .

  • 票房300億,不及疫情前一半,中國電影路在何方?

    票房300億,不及疫情前一半,中國電影路在何方?

    受到過去三年新冠病毒的影響,人們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了。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性是,因為疫情的封控導致看電影的風險和成本越來越高,另一個原因也在於,過去幾年流行的“主旋律”類型片,正在讓一批電影忠實熱愛觀眾的選擇性變得越來越少,電影所能夠代表的多元性和社會性正在變得越來越稀缺。 中國電影,未來路在何方? 受到過去一年疫情防控的影響,中國2022年電影總票房僅為300.67億元,相比2021年的472.58億元下降約36%,更是不及疫情前2019年642.66億元的一半。 三年時間,一個行業,攔路腰斬。 每次提到中國電影,過去很多年來一直都是令人心痛的,作為一個忠實的電影愛好者,中國電影常年在豆瓣電影排行榜中也幾乎是整體落後的,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雖然也有《戰狼2》這樣的電影取得了國產電影總冠軍,也有《流浪地球》這樣的電影被稱之為國產科幻電影的巔峰。 於是很多人說,國產電影站起來了,國產科幻作品站起來了,但問題是,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真的站起來了? 提到曇花一現,就不得不提2022年我心目中的最優秀國產電影《隱入塵煙》;這部豆瓣評分高達8.5,因其極為真實細膩的表現手法和過於現代的描寫,引起了很多人的真實和反觀,導致這部電影在短暫的出圈之後,曇花一現,真正做到了隱入塵煙。 在我看來,這正是國產電影的代表作,也應該是電影的多元化以及社會性的象徵作品之一,它代表著電影類型創作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應該是多元化的,作為一部劇情片,它是優秀的,但作為一部公共作品,它似乎又是犯忌的,它戳中了許多人心目中的自尊心,也讓片中的一些情節顯得過於假大空,為了劇情創作而劇情創作。 在充滿爭議中,隱入塵煙曇花一現。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影的未來,我很是感到擔憂。 我之所以感到擔憂,是因為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在熒幕上看到我想要去看的電影,想要去支持的電影,而不是在手機上屏幕上看,不是在小眾網站上看。 過去的80年代和90年代之所以能夠湧現出一批國產電影的巔峰作品,例如《霸王別姬》、《末代皇帝》、《紅高粱》、《活著》,這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國產電影的優秀作品慢慢變少,我想這當然也是有道理的。 過去多年來我們習慣了春節檔要喜慶,習慣了好萊塢的熏陶的大片感,但我們似乎忘記了,像諾蘭《星際穿越》這樣的電影,像《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電影,依然能夠給我們以啟發,並且獲得不菲的電影票房,實現商業和藝術的雙豐收。 但眼下,隨著電影引進的數量減少,隨著過去新冠病毒的不確定性,隨著類型片的單一和氾濫,國內電影觀眾的觀影熱情正在無限降低,國內電影觀眾的觀影習慣,正在發生變化。 我們眼睜睜看著韓國電影超越我們、日本電影超越我們、最後甚至是印度電影超越我們,我們卻似乎毫無能力,沒有一丁點辦法。 我想,這種深深的無力感,可能是國內電影觀眾最為心痛的一點。 我至今還記得看那部韓國電影《恐怖直播》帶給我的心悸感,尤其是結尾那段大廈倒下青瓦台的片段,讓我看完了有一種直呼WC的衝動,然後便沉浸在電影帶給我的思考之中,電影中的反派是誰?兇手到底是好是壞?又或者說,真的有絕對的好和壞嗎? 一想到這些,我就特別容易感傷。我記得某次刷到一部日本電影,好像是寄生蟲還是什麼,有人評論道,國外的資本真是壞啊,把人給折磨成了這樣,有人回復道:總比我們好,我們根本拍不出來。 當時我一時語塞,無力感再次襲來。 根據電影局元旦當天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300.67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255.11億元,在總票房中佔比84.85%,全年城市院線觀影7億1200萬人次。 當我看到這些數據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國產電影終於站起來了,但我的第二反應就是,隱隱有哪裡好像不對。 於是我又想到了,今年最火爆的奇異博士2、蜘蛛俠三代同框的第三部、還有那部楊紫瓊主演的產越劇還有十環似乎都沒有在國內上映。 如果加上這些,國內電影票房突破四百億,應該是沒有什麼懸念的。 過去的2022年,年度票房冠軍依然是我們熟悉的主旋律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這部電影非常不錯,也非常讓人感動,可惜的是我因為疫情的原因沒能在電影院去看,這部電影票房為40.67億元。 票房第二高的則是暑假檔的科幻喜劇《獨行月球》,這部電影我也沒能在電影院去看,票房超過30億元,至於飽受厚望的《阿凡達2》我倒是去看了,可惜和前作相比劇情實在是太差,票房才突破了十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換言之,以我自己為例,作為一名忠實的電影愛好者,我今年僅僅只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人生大事》,第二部則是《阿凡達2》。 至於目前公佈的今年春節檔電影,坦白說沒有一個是我喜歡的題材和類型,好像只有《深海》似乎還值得一看,至於《流浪地球2》,我第一部都沒能忍住看完,實在是慚愧。 保守估計,今年春節檔可能也不會有太過出彩的表現。 據統計,2022年中國電影其實也曾迎來了一定程度的“開門紅”,春節檔電影總票房超過60億元,甚至高於2019年同期的59億元票房,僅次於2021年春節檔。 不過,自三月起受到疫情不確定性的影響,多個一線城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關停了很多的電影院,票房收入也受到嚴重衝擊。 2022年四月清明小長假期間,全國影院營業比例不足50%,為2020年影院復工以來最低,清明檔總票房僅1.2億元,是除了2020年外,近十年來的票房最低值,和2021年的清明檔相比更是下滑85%。 展望新的一年,2023年中國電影市場將慢慢恢復,也會有更多的大片願意上映,觀眾的觀影意願也會更強,但我們能夠持多大樂觀的態度呢? 我想除了靠國內大片的上映之外,國外引進大片的數量同樣也值得我們關注,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當觀眾產生了觀影疲勞,以喜劇片為代表的暑期檔和春節檔還能維持多久? 當沈騰和吳京已經被觀眾“看膩”了的時候,還能有誰來挑起這個大樑? 這是國產電影的問題,一張電影票的錢觀眾應該是不缺的,但觀眾缺的是能夠讓他們走進電影院坐下來觀影的好電影,多元化題材的電影。 今年有兩部國產電影沒有在電影院看我是最後悔的,一部是《愛情神話》,另外一部就是《隱入塵煙》。 未來,我希望能夠有更多讓我“後悔”的國產電影出現,讓我不再錯過,票房黑馬的情況過去不是沒有出現過,未來也一定會再次出現,憑藉好的口碑,每一個觀眾都可以成為“自來水”,口碑永遠是電影宣發的最好良藥。 我們有著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也有著最強的電影消費能力,關鍵在於有沒有好的電影,有沒有多元化的電影。 哪怕是一部電影的受眾在1%,全國十四億人口,這個比例也是巨大的。 關鍵的問題在於,多元化要不僅僅是市場的要求,更重要的也應該成為他們的目標,不僅僅要單一類型片,更要多元化。 經得起認可,經得起討論的電影,才是好的電影。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真誠地希望中國電影的未來,越來越好;總有一天我們也能說,我們的電影不僅僅比印度好、日本好、比韓國好,還比好萊塢好,比美國電影更好,我想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而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多元化的電影類型,依然非常重要。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

  • 《阿凡達2》沒來,《墜落》明天上映?我打賭,電影只會“越來越涼”

    《阿凡達2》沒來,《墜落》明天上映?我打賭,電影只會“越來越涼”

    文|令狐伯光 《阿凡達2》中國內地沒有定檔,雖然已經有其它五六部外國電影定檔,同時內地電影像《掃黑行動》等新片上映,但是“疫情”又嚴重了,給了本來就清冷的中國電影市場重重一擊,挺難的。 而目前這個環境來看,國內電影行業基本沒有什麼折騰,只能寄希望於2023年春節檔。畢竟有《流浪地球2》這個超級大片頂著,但現在已經是11月中了,距離1月22日的春節只有2個月左右的時間,並沒有太長。 如果到了春節檔環境還是沒有改善,連《流浪地球2》都跑了的話,整個電影行業只會更加的困難。這些就不說了,這個國內電影行業這樣主要有兩個大問題吧。 《阿凡達2》不定檔,10餘部新片不太能打?國產電影市場還“有救嗎” 第一個問題是定檔的大片太少了,定檔11月和12月的電影數量還是不少的,像6部外國電影有《殺掉那個魔術師》《忍者神龜:崛起》《老兵刀鋒》《沼澤深處的女孩》和《墜落》,國產電影有《天下無傷》《您好,北京》等7 部。 但是看這個片單就非常清楚,國內外都非常缺乏那種救市的大片。 國內的就不講了,因為國產電影產業鏈不算太成熟,國內的電影賺錢都非常依賴票房。現在國內疫情和環境未定,這些大片擔心風險當然不敢上映,電影不上映市場冷清,需要大片盤活。但大片看市場冷清又不敢定檔,於是惡性循環。 (而且這當中還有上面統一管理電影定檔的策略,加速了這個重要的問題)。 這裡還是說說國外大片吧,這個就有點歷史反映的感覺。其實上面已經發覺國產電影市場過於依賴外國大片,更具體地說是從疫情開始後就發現了! 2020年院線恢復後發現院線沒有進口大片可以上,院線一時間冷清無比,最後是一些電影重映,直到《八佰》 (我知道這部電影有爭議,但它確實激起了民眾的觀影興趣。) 從那時開始就已經有人意識到了中國電影市場不能過分依賴進口片。這在規劃中其實已經很明確了,要建立以國產片為主導的電影市場! 當然,好萊塢本質上也在走下坡路,ZZZQ基本上已經開始有崩壞的跡象了,畢竟這不是在尊重少數族裔的前提下進行一種文化上的改革,而是把原本屬於白人的角色強行替換成有色人種,這在歷史片和一些經典著作改編作品中尤為明顯。 這種工業糖精一般的商業片,也很難再吸引到觀眾買單了—— 但是WTO的政策在那裡,進口片還是要有的,不過未來可能會更傾向於歐洲或一些其他國家的獨立影片,至於好萊塢大片,肯定有,但基本上不會再瘋狂追求全球首發了。 看電影又不是買家具,你買了國外的家具擺到家裡,又看到了國產的家具卻只能想著哎家裡的還能用就不換了,拿我自己來說,我自己看到影院上了好的外國電影會去看,好的國產電影我也回去看,對我來說不存在上映的好電影太多我沒有時間全部看完的情況。 電影票房的分成大多是固定的,如果你說的只有國外的電影的話,中國國內的電影產業鏈並不能全部都從國外電影這裡賺錢,不存在造不如買的情況。 大片不上映,上映電影沒水花?電影市場的好日子還在後頭。 第二個問題是因為這個環境和市場反應,電影仍然是文化商品,背後都是投資公司,人家也要生存和賺錢。於是現在流媒體崛起,疫情的緣故好萊塢也不得不迎合流媒體,給網飛供片。 流媒體針對的是家庭放映設備,家庭放映設備所需要的畫質啦,清晰度啦,音效啦細節啦一類的技術指標,比影院的工業級放映設備低一個數量級。疫情再反复幾次都話,可以想見,為了利潤,好萊塢必然會降低技術指標拍片,到時候就是真正的雪崩,滅亡的前奏。 那時的好萊塢就只會熱衷於生成又臭又長還沒什麼特效的電視電影了 其實這個趨勢都已經開始了,已經拍了一堆用ai寫劇本的電影,為啥這麼做?一句話都是現實的問題,典型的如《明日之戰》《失控玩家》《神奇女俠1984》《紅色通緝令》《灰影人》啥的,一部比一部投資高,一部比一部明星多。 但是這些玩意一眼就能看出來絕對不是智力正常的人能寫得出來的東西,更別說職業編劇了,會寫作文的初中生去寫都弄不出這種混亂的邏輯,再看看網上那一堆ai續寫的視頻,我發現二者簡直有驚人的相似點。 有人問這是好萊塢大片和國產電影有啥關係?好萊塢是全世界第一的電影行業,流媒體和互聯網金融思維都這樣越來越深入,國內從“流量時代”再到現在各咱工業糖精偶像劇,其實沒啥區別。 只是國內互聯網金融資本一直沒有怎麼深入電影行業,《戰狼2》後“流量時代”又過去了,所以情況好一些,如果再這樣搞下去真未必了。 這樣一來,兩者綜合在一起,就會造成整個電影出現大問題。 優秀的大片不上映,背後生產端開始轉向,最後就會導致消費端對於電影徹底失去信心,也就是沒了什麼興趣,本來看電影不看電影也不是硬性消費。 遊戲,動畫和電視劇都越來越火?為何唯獨電影“越來越涼” 電影業的情況比遊戲業絕望多了,這是因為電影本身的商品性質決定的。 電影的交易規則是“先購買後享受”,這一點決定瞭如果用戶對電影本身不感興趣,電影就無法從這些人身上得到收益,而購買了電影服務而不認可電影品質的用戶對於電影影響力來說完全可以說是負面資產。這些否定品質的用戶的自發宣傳會進一步導致購買電影服務的群體萎縮,收益下降,單機遊戲同理。 遊戲行業現在出現了一個破局點,那就是用免費氪金遊戲的營收系統盈利(滿足資本對於收益的追求),用免費享用作品的方式擴大影響力(面對用戶的擴展),然後在其中進行高質量創作(買斷制可以代換為DLC,本質上沒有區別)。 這個系統內資本是比較好對付的,因為資本本身不佔據立場,只要盈利樂觀資本絕對會進行攀附。例子則可以在內地電影業中找到,吳京在嘗試“拍攝主旋律系列電影”多次爆紅後,資本不可能忽視這個穩定產出點。 用戶的體驗也可以做到部分滿足,用戶既可以享受較為簡單的傳統氪金系體驗,也有可以享受高質量的文化創作,服務面較為廣闊。 這本質上還是文化創作在資本面前的屈服和妥協,但不同的是遊戲業存在“可選項”,買斷制和氪金不存在本質抵觸,和質量的高低也不存在必要聯繫。遊戲業可以通過對資本屈服,保存一部分創作的自由權利,資本的需求是“盈利”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意識形態,在傳統的氪金滿足需求後,資本可以接受進一步創作高質量文化內容而擴大市場。 回到電影業上,電影業可以這樣轉型嗎? 非常困難,幾乎不可能。電影業本身的盈利模式都是圍繞票房而建立的,其他的一切都不過是衍生物,票房才是根本。這樣的轉型意味著電影業需要拋棄票房,邀請所有可能感興趣的用戶進行觀看,然後告訴用戶“進行付費可以體驗更多內容”,不感興趣的人不管看完沒看完都可以立刻離開。減少用戶因為產生沉沒成本導致的負面宣傳的可能性。 電影這種“先購買後享受”導致用戶會產生“我付錢,我就應該享受可以為我產生愉悅的內容”的心理,這種心理本就是無法避免之事。而當電影作品不被用戶認可時,實際上產生的負面印象相當嚴重。 因此逐利的資本無法忍受“低收益”甚至“無收益”的傳統高質量文化創作,轉而要求創作方迎合社會熱點,創作迎合大眾心理,容易製造流量和熱點的“高收益”項目。 當創作方走上了“高收益”的不歸路以後基本也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電影無論如何拍攝,始終無法迴避的是載體限製而導致的可以承載的信息量小而密集,創作者不可能同時選擇多種自相矛盾的題材進行創作。並且還有因為各種客觀原因導致的電影本身質量問題。 創作遊戲的,有跪下的可能; 創作電影的,連跪下都不可能了。 電視劇和動畫和遊戲產業雖然不完全一樣,但因為消費模式都是類似的單對單家庭模式,也能夠解決這個生產端到消費端影響嚴重的問題。電影這種群體觀影以前是優勢,在這個時代卻成了致命要素,時也命也。 市場依舊慘淡,觀眾不願進電影院?沒什麼關係 最後,電影行業涼了其實也沒啥,對於很多觀眾來講可能都沒有過意識,畢竟電影又不是必須品,文化發展向來如此,社會形態變化以後文化會跟著揚棄和更新,每個時代的守舊者都會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不也上下5000年活下來了。 籠統地看,只要中國這個文明存在,就像漢字保持存在,不論字形怎麼變化,語音怎麼變化,共同文化記憶總是存在的。而且文化習俗真的少了麼? 200年以後也許人們會在端午節故意扮演穿戴不同面具的兩方分別給粽子上撒鹽和糖,以紀念互聯網萌芽期大眾的娛樂性對立—— 我更關心的是我們創造更新得太慢了,完全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且落後了好幾個版本,大家常說的“求求你們好歹整點資本主義的東西吧”就是這個體現,可見的未來也不會大幅增速。 然而經濟和政治架構的巔峰是有時效性的,在黃金年代如果浪費了、沒能發展出足夠強大且有韌性的能代表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文化,那才真是愧對後人。 比如電影衰落就衰落吧,但是沒受影響的電視、音樂、動畫行業等。 如果說這些傳統文化行業外國也發達,那在4G5G通信時代中國發展起來的短視頻行業,再到氪金手游行業都出《原神》這種文化商品了,如果我們能在其它文化產業開啟像新能源汽車一樣彎道超車,一切都不一定,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