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银行

  • 人物塑造改編迎合當下審美需求,職場故事題材分類有何特徵?

    人物塑造改編迎合當下審美需求,職場故事題材分類有何特徵?

    作為讀者和觀眾的大眾是從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審視文學作品及其改編影視劇。大眾往往會從起源、過程和結果三個方面對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審美。 首先,從人物性格的起源來看,職場故事中小人物的白手起家是最符合大眾認同和預期的。 往往由於通過學生時期甚至小時候到入職後的種種競爭,能夠說明主人公具有目標明確、胸懷寬廣、無所畏懼、意志堅定,這些是職場人物取得大眾正面認可的成功秘籍,這也是大眾普遍接受的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得到回報的價值觀。 《白色巨塔》中的財前和《半澤直樹》中的半澤,都是這樣的典型,一出場都會給觀眾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其次,人物職業發展過程的不完美能使大眾感同身受。特別是《半澤直樹》中半澤和大和田兩人的博弈,這兩位演員本身就是戲劇演員出身,豐富的面部和肢體表情配合著曲折的鬥爭過程,讓觀眾們大呼過癮。 雖然觀眾可能與作品中描述的行業不同,但這種人物鬥爭過程一定是與大眾在現實中碰到的職場問題能夠呼應的,讓大眾特別能有代入感。 特別是對於電視劇形式,基本每集的結尾都需要留給觀眾懸念,尤其是現在流行的每週一更的形式,一定要有復雜的和突發的人物和情節留下懸念,吊足觀眾的胃口。 最後,往往開放式的人物結局能夠讓人意猶未盡。例如《白色巨塔》電視劇中里見式的社會責任感與財前結果主義價值觀的衝突, 創作者並不是要編造圓滿結局以迎合部分觀眾,裡見最後的能否回到一流研究機構繼續研究? 這也不是讀者和觀眾最關心的了,創作者最重要是的是想藉人物結局控訴職場中的弊病的目的已經達到。 又例如《半澤直樹》中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結局,分別是半澤勝利但是被發配到下屬證券公司,半澤再次勝利但是還要面對接下來航空公司大規模不良資產的重組,這樣做能否使企業扭轉乾坤,半澤接下來的職場結果如何不能預期,頂多算是精神勝利。因此開放式的人物結局不影響觀眾的觀後感。 職業分類雖然千百種,歸納來說都是職場人在工作中一方面為集體創造價值,另一方面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所以職場故事題材通常從業務和人事兩方面展開。在業務方面,主要是圍繞企業內部工作模式以及與上下游的關係展開的。 即使是醫院、政府、學校這些單位主體,也存在著上級管理和服務對象。 作品對業務故事的敘述往往構成作品故事的主線。對於企業內部工作模式既包含業務運營模式,也包含管理模式,不在故事描述職業中的讀者和觀眾往往是不熟悉但是又好奇的。 作者和編劇在創作時必須對該職業有非常具體的了解,不然創作的作品一定會受到詬病,這可以說是故事題材選擇方面最需要慎重的部分,要求敘述的專業而且能被大眾所接受。 例如《白色巨塔》中的癌症治療領域,《半澤直樹》中的銀行證券對公業務,看完作品,相信觀眾們也對這些領域有了“科普”式的了解。業務的上下游是指業務的上級主管和下級客戶。 比如銀行的上游是政府、金融廳,醫院的下游是病人,這些合起來才能構成行業運行的全貌,也是企業的完整價值鏈構成。職場人為集體創造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這條價值鏈中,因此也是故事主線敘述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在人事方面,僱傭制度、晉升博弈和團隊矛盾的故事題材是通常涉及的,而且在日本職場小說中有非常鮮明的特點。 日本企業傳統的終身僱傭制度是一段時間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種制度使職員對企業有歸屬感和忠誠心,能夠全身心投入工作。但是,這也會導致職員個人自主性和主體性的喪失,工作會失去自己思考而等待領導的決定,使職員的思考能力降低,與當今快節奏的世界潮流相比有些脫節,這也是目前很多日本企業正在反思的方面。 例如《白色巨塔》和《半澤直樹》中醫院和銀行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年輕醫生和銀行職員都不敢質疑領導意見,即使明知道有問題也不會反駁,這也是職場作品中想反映的一大問題。實際上,無論對於日本還是世界,行業中的個人晉升問題都是職員最關心的事情,這與個人薪酬和自我價值體現都是直接相關的。 不管是職務晉升還是職稱晉升,這本應該是一個工作能力的評價問題,但因為有了競爭,就不可避免的牽扯到團隊和個人關係。 就像《白色巨塔》中財前所說的不僅僅要有能力,另一層意思就是還要有手段。派閥學閥不僅存在政治體中,也存在於企業,是否“站對隊”將成為影響個人晉升的關鍵問題。 而且因為很多職場文學和影視劇的觀眾本身對作品所描述的行業圈子好奇,而且這方面故事比起觀眾不熟悉的職業業務來說更能引起感同身受,所以關於個人晉升的故事往往是職場劇中描述的重點主線之一。日本企業“集團意識”的民族特點並不是說企業中就不會有團隊矛盾。 而且矛盾不僅體現在大集團中,還體現在甚至一個部門的小集團中,團隊鬥爭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推進團隊間的良性競爭,又可能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互相拆台。 例如職場作品《半澤直樹》中“以牙還牙,雙倍奉還”和“以牙還牙,千倍奉還”這些觀眾津津樂道的熱血語句,已經不僅體現了銀行封閉系統內的派系亂鬥,轉而面向更廣闊的時代圖景。 職場作品本身往往就是想揭示社會代際之間隱藏的深刻嫌隙,特別是“小人物”在小團隊、大團隊甚至大社會中的乘風破浪,這也能讓讀者和觀眾感受到熱血沸騰。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崔伶芳聊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