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中培养出一种追求“完美”的风气,无论是明星的塑造,还是影视作品的宣传,都在追逐着所谓的“完美”。然而,我们都明白,完美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遗憾是人们无法避免的常态。
《西游记》被观众吐槽有漏洞和破绽?
在娱乐圈中,我们常常见到事与愿违的情况发生。一个明星可能在某个时刻备受瞩目,但很快就可能被遗忘。我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更何况如此认为塑造的作品呢?
娱乐圈中有许多作品依靠宣传打造出完美的形象,然而仔细观察这些经典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看似完美的作品,越是存在很多漏洞和破绽。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西游记》这部电视剧。该剧成为那些出生于80、90年代的童年回忆。然而,《西游记》的拍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导演杨洁不惜请求他人提供资金。在当时经费匮乏的年代,能够成功拍摄《西游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然而,如今回顾《西游记》,不少观众会吐槽剧集的制作质量。他们认为这部被观众誉为经典的电视剧实际上拍得“一般般”。这部电视剧各处都存在着漏洞和破绽。
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角色,这些演员在剧中不止一次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主演六小龄童为例,他不仅扮演了我们都熟悉的孙悟空,还饰演了无底洞小喇嘛、小馆茶客等多个角色。他可以通过添加猴毛来变身成齐天大圣,同时也可以扮演默默无闻的配角。这表明在拍摄过程中六小龄童等演员是非常敬业的,他们通过一份工作扮演着多个角色。
除六小龄童外,饰演猪八戒和沙僧的演员也参与了多个角色的扮演。其中,演员叶以萌在《西游记》中饰演了近20个角色,他被导演称为劳模。可以看出,这些演员对于自己角色的表演非常投入,他们的表现备受称赞。
然而,与这些演员相比,饰演唐僧的演员却成为全剧的“短板”。我们都知道,在《西游记》的拍摄过程中,唐僧的扮演者多次更换。不同的演员都穿着相同的衣服,但每个人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尤其是徐少华扮演的唐僧,大家或许还记得他几乎毁了角色。并不是他的表演技巧有问题,而是他在穿衣服时没有注意细节,衬衣穿戴不整,给观众带来了困扰。这个细节不仅出戏,还影响了整个剧集的观感。
此外,《西游记》中还存在着一些时代痕迹,比如布景中偶尔出现的电线杆,以及配角手上的机械手表等不合时宜的道具。这些细节让观众们产生了穿越感,对情节的沉浸感受大打折扣。
不可否认,《西游记》对于整个娱乐圈和观众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无愧于经典的称号。然而,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它在制作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尽管它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在细节把控上可能有所失误,无论是演员的扮演,还是道具的选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水浒传》中武松打到的虎是真的还是假的?
水浒传是一部与西游记齐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界地位显而易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部作品中,瑕疵与演员并无关系,而与道具有关。
当提起武松打虎的经典场景,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够倾之以耳。这场戏不仅在原著小说中存在,还出现在课本和电视剧中。然而,在老版《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是整个剧情的亮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瑕疵之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武松打到的虎,究竟是真老虎还是假老虎,一直困扰着许多人。实际上,在《水浒传》中,武松打的并不是真老虎,而是玩具老虎。考虑到老虎是保护动物,寻找真老虎进行拍摄不仅困难重重,而且施打老虎更是被禁止的行为,一不小心可能还会惹老虎反击。最初,导演确实考虑过寻找真老虎来拍摄该场景,但考虑到这一过程过于繁琐,便放弃了这一想法。
无可否认,演员在拍摄这一场景时确实非常努力。从他们拼命搏斗的表情和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认真和专注。面对这样一具失去了生命的物体,演员能够演绎到如此程度,确实令人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使得许多观众无法立刻发现老虎是假的。直到老虎被抬下场面,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玩具老虎。
虽然如此,还是有很多细腻小建议:一些细心、包括对细节的关注可以避免明显的错误,在制作这样的作品时真的是有些不太细致入微。即便出现这样的错误,观众们还是愿意宽恕。毕竟,在那个年代,电视剧的制作水平还远不如今日的发达。在有限且紧张的预算下,能将经典名著这样拍摄已经是值得表扬了。
然而,对于《水浒传》瑕疵仅止于此并不准确。与《西游记》一样,这部作品也存在同样的道具问题,即电线杆。更为严重的错误则是出现糖葫芦。糖葫芦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而《水浒传》的背景发生在北宋时期。根据历史事件的时间线来看,这两个朝代之间跨度达到了319年。将糖葫芦这一南宋特产引入北宋的剧情中,明显是与历史实际脱节的。
尽管出现了如此明显的错误,观众们仍然原谅了这部作品。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制作出如此精良的电视剧功不可没。不过,我们需要承认,在重视历史准确性和细节品质的现代,这样的错误将更加难以容忍。
我们必须向《水浒传》提供更高的评价, 毕竟作品背景极具历史价值,让它成为人类文明变迁录的见证,作为观众,我们也可以提高自己对审美品质和历史背景的认识和关注。从而使我们的电视剧更加精致和符合历史事实。
经受住考验的高品质古装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一部备受认可的高品质古装剧。它凭借出色的演员阵容和备受好评的剧情,以及在道具设计上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该剧一经上映即引起了轰动,有人将其评为近年来最好的古装剧之一,这可谓毫不夸张。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剧中的细节问题,对剧情即使进行仔细剖析,也难免发现一些穿帮情节,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剧情中,有许多迎亲的场景,无论是大姐出嫁,还是明兰出嫁,都打造了美轮美奂的场面。不知大家是否留意过,盛府门前的绿化丛。在盛家大姐出嫁时,导演通过一个远景角度,给观众展示了宅子的全景。
但在绿植的背后,我们忍不住想吐槽一下现代化的下水井盖。乍一看,这个井盖并不突兀,但细细观察却不免有些违和感。除了下水井盖之外,剧中还出现了路灯。当如兰站在树丛中拍照时,观众们可能注意到一盏路灯。虽然这盏灯看起来古色古香,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不符合历史背景的。古代人并没有制造路灯的技术,更别说放在树丛中了。尽管导演对路灯进行了虚化处理,但路灯的轮廓仍然很明显。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这样超前的道具还包括了令人傻眼的手机。
大家可能还记得孙秀才那位吃软饭理直气壮的角色,他在一场与盛家谈离婚时,把一块长方形的物体塞在了腰带里。这块”不明物体”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后来有人指出它是孙秀才私藏的手机。虽然这次并没有露出手机屏幕,但从形状看,可以肯定这是一部手机。众所周知,古装戏服没有口袋,所以只能将东西塞到腰间或者袖口处。袖口显然隐藏不住手机,而腰间是一个适合放置物品的地方。我相信孙秀才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手机竟然成为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一个穿帮镜头。如果他有机会重来一次,一定会放下手机,否则这个场面真是够观众笑翻一年的。
电视剧出现穿帮情节并不可避免,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存在。我们可以忽视一些小错误,但大错误是很难原谅的。一部电视剧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血,有时候甚至是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共同努力结晶。如果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导致作品的严谨性受到质疑,那无疑令人遗憾。因此,我想说,会有无数个穿帮镜头,如果能够尽量避免就尽量避免吧。观众不再是那些容易被愚弄的观众,他们对作品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绝不会越来越低。如果我们想继续在影视产业中获得成功,我希望所有从事影视创作的人,都能以百分之百的努力精神来面对工作。不要再摸鱼了,否则最终只会受到观众的怨恨。
尽管有些不完美的细节问题,我们还是要承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为一部古装剧,依然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了高品质和制作精良。毕竟,在一个作品中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并不容易。所以,让我们继续欣赏那些精彩的古装剧,并在一些小瑕疵面前给予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期待影视产业不断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多令人喜欢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