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孤注一掷》爆火:很棒,但学不来!


多一人关注,少一人迟钝

暑期档末尾的电影大战往往很精彩,因为登顶的电影总有东西值得说。

「想成神」的《封神》被「想成功」的《孤注一掷》火速超越;

后者不管是投资还是上映周期都比不过《封神》,那么它赢在哪?

运气!

《孤注一掷》的选题、宣发都是教材级的,但却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它的成功里「运气」占了三成。

这不是说人家努力是白费的,只是仔细复盘你会发现:他是吃到“附加红利”的,这项优势放在其它题材,甚至不同的时间点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题材

虽然《孤注一掷》被网友叫做“反诈片”,但本质上归类是在犯罪题材,这题材对内地市场来说并不吃香:票房吸引低,内容限制多。

而且内地犯罪片有个通病——旧。

从《白日焰火》到《南方车站的聚会》,要么年代久远,要么聚焦边远县城。毕竟犯罪总是远离高楼与现代。

这种设定某种层度也在疏远商业,套路化的设定、脸谱化的犯罪逻辑,都是导票房不好的原因。

从剧本上使蛮劲,是不如在设定上用巧劲有票房说服力的,观众有时候也很需要「真实且猎奇」的情绪消费。

延伸閱讀  射雕:夭折的絕頂高手之越女劍韓小瑩

《孤注一掷》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当下时空里的最优解:故事背景放在东南亚,用社会话题做引导,减少不占优势的动作戏份。

除了华人故事合理化,也规避了很多题材风险等,更重要的是它能很“新”,这也是观众进场的关键。

这个「新」既是指故事时间与现实相近,还有聚焦「犯罪团队」的现实题材也是国内少有,选题稀缺不代表好票房,但代表有好话题。

巧合的是,暑期档票房前列里,有三部现实主义题材,也侧面表达资方对这类型的看好。

电影呈现了观众想得到的“所有题材”:有暴力,有反差,有一错再错的赌徒,甚至还有爱情,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追上“好莱坞”了。

社会性

「反诈」的话题性,是基于当下社会时间点的。

电信诈骗不是新鲜事物,但近年骗子利用集团化,网络化实现产业升级,让主流舆论对反诈的需求变高。

电影「反诈宣传」的核心,也成了电影被媒体推波助澜的关键:媒体借电影宣传价值,电影需要价值带动电影票房。

毕竟在社会舆论里,「价值」的功德是远大于「炒作」的不讲武德的。

其次,大众对缅北甚至东南亚是有「情绪标签」的,这既源于近年的事实新闻,也有舆论叠加。

而电影情节又精准踩在高度关注的「犯罪过程」上,单频「把案例还原成画面」的话题就足以让它赚足曝光。

电影不像像新闻,前者强调视觉,后者强调真实,但“用内容引发思考”这点是相似的,争议本身就是螺旋形上升的助力。

延伸閱讀  8天15亿!《孤注一掷》为何成今年暑期档最大黑马?

电影是为观众服务的,虽然你不能因为观众喜欢什么拍什么,但有影响力是电影成功50%。

宣发

现实题材的商业电影高票房有两个案例,一个是《我不是药神》,另一个是《消失的她》;

前者强调的是引导话题,后者则是话题发酵。

《孤注一掷》更像是后者,不管是题材方向,还是宣发流程都极为相似,你甚至说导演都是陈思诚,我也是信的。

宣发以片段+社会热题为主,配合“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的口号疯狂蔓延互联网。

用高议论性促使观众进场,强化视觉感受的导向,整个流程目标明确——提升讨论度。

其次在角色宣传上,影方很精明的“弱化”明星演员,反而强调角色的反派表现,为观众形成为内容付费的冲动。

尤其是在短视频的宣传上,完美迎合互联网需求:利用视觉强、冲突明显的短内容,让观众直接获取情绪价值。

反复强调的“看了防骗”的美好标签,配合卖点可看性下,使其轻松收获不同圈层的观众。

由于流量上的可观,也让许多像我一样蹭热点的营销号参与二次传播,直接将电影营造成了“现象级”。

商业电影不是慈善,是需要经济回报,这件事其实无可厚非。如果电影能带动良性的社会引导,能高票房也无可厚非。

但,是不是好电影另说。

延伸閱讀  《孤注一掷》导演点评张艺兴,只字不提演技二字,却字字珠玑

《孤注一掷》在成绩方面堪称出彩,但本质是难以模仿的。

首先,这部电影的宣发逻辑只能“尝鲜”,因为本质上靠“营销”是很容易模仿的,等观众形成套路等同烂片的印象时,神操作就变得人人批判了。

其次,电影的题材是占了当下“时代红利”的,即使后续同题材,也难以复刻这份票房。

.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