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困局与挣扎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商业,是香港电影的关键词。

从《精武门》、《鬼马双星》、《最佳拍档》,到《英雄本色》、《赌神》和《赌圣》、《红番区》、《风云雄霸天下》,再从《少林足球》、《无间道》、《功夫》,到《寒战》和《无双》,有哪一部,不是彻头彻尾的商业电影?

这些商业电影,撑起了香港电影跨越数十年的繁华与威势。

但随着黄金年代远去,港台市场不振、东南亚市场几近消失,香港电影开始一路下行。

而在日渐广阔的内地电影市场,却又似乎水土不服。

遂陷入了困局,与挣扎。

内地电影市场,当然也并非形势大好。

争议与困惑,从来未止。

比如过去曾经盛行的“拼盘式”主旋律电影,一堆电影人扎堆,一人一个故事拼接起来,轻易就攫取三十亿左右的票房。

又比如《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的票房之争,谁该代表内地电影的未来?

当下而论,题材与话题,似乎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这个暑期档,前有《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后有《孤注一掷》,皆是凭借电影话题掀起滔天巨浪的典范,而多年打磨的《封神第一部》,则艰难上行,品质颇佳的《长安三万里》,似乎也未及预期。

如果以这样的情势而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话题为王”?

这个理解未必全面,却可见一斑。

延伸閱讀  一个17天11亿,一个3天不足2亿,观众们为何不喜欢看香港电影了

但话题是否等同品质?

一直以来,都有人在呼喊,要求实行电影分级制度,也有人将香港电影的不振,归结为审核过严,非但令港片魅力不再,也导致很多类型电影消失。

然而这种导向,有可能是一条歧路。

比如韩国电影。

虽然有《釜山行》、《寄生虫》和《小偷家族》等优秀作品,但若更多涉足,会发现大堆粗制滥造、只追求话题惊人的烂片。

又比如香港电影,剧本浅薄、逻辑失当或者前后不搭的电影俯拾皆是,现在似乎连警匪类型都拍不好了,就算不限制题材,又能拍出什么好电影来?

当然,电影品质的下行,更像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背后的原因,或与幕后电影人的更新换代有关,毕竟天才不常有。

就像香港电影,离开杜琪峰、王家卫、陈可辛、徐克和刘伟强、林超贤,以及陈木胜、陈德森、叶伟信甚至是李仁港等导演,还有多少品质可言?

而有些东西也颇为费解。

就像郑保瑞的《智齿》,无论怎么看,都不觉得比韦家辉的《神探大战》出格多少,但后者可以在内地上映,前者则似乎无法通过审核。

然则,《智齿》或许才更能代言香港电影。

回过来讲。

因为文化方向与历史因素,香港一隅的话题,并不能够引起内地观众的共情,甚或难获关注。

比如《麦路人》和《桃姐》。

延伸閱讀  新上線的四部劇,一部比一部精彩,是否有你正在追的呢?

一个是寄宿麦当劳的潦倒群像,另一个是香港部分老年人生活镜像,而撇开新导演黄庆勋的功力问题,《麦路人》还是有一定品质的,许鞍华更不必说,功力火候皆足。

但两部电影的票房都并不理想。

而本身小众文艺电影,也并不是票房的主力军。

所以这也不是港片的出路。

也有人在转换思路。

有香港导演合作内地演员班底,这种模式其实早就有成功先例,诸如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和《长津湖之水门桥》,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和《夺冠》,以及刘伟强的《中国机长》。

然而这种模式,仍然要讲导演功力。

同样模式的《检察风云》和《惊天救援》,分别由麦兆辉和彭顺导演,尽皆一败涂地,还有一部邱礼涛的《绝地追击》,跑去暑期档尾部,结局如何,也很难讲。

另一种方式,现在是刘德华在试水。

他采取自己投资主控并兼及合作的方式,融入内地市场,现有《东方华尔街》、《莫斯科行动》及《红毯先生》这几部电影,正在等待市场验证。

当然也有一意孤行。

英皇电影早前公布的片单计划,无论是待映的《金手指》、《海关战线》、《内幕》和《爆裂点》,还是计划待拍的《无限任务》、《怒火蔓延》、《新警察故事2》、《神探大战2》,全数都偏向警匪、犯罪故事。

谁人将突出重围?

演员们老了。

幕后电影人隐退或迭代。

延伸閱讀  生猛!林家栋带来的一部新片,《命案》究竟讲了什么?

题材重复、老套。

高品质作品,几年也出不了一部。

如之奈何?

.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