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播出時,網絡一片嘩然,連人民網批它“狗血”、“販賣焦慮”,言下之意是多虧了這部戲,本就沒什麼心思結婚生子的年輕人更恐婚恐育,要我說這個批法真是“不要臉”。要知道,多數人的“恐婚恐育”來自於現實的經濟壓力,購房、彩禮外加大疫三年越來越高的失業率,人的生存成本居高不降才是造成年輕人對未來沒有信心乃至不敢踏入婚姻的最終原因——人民網把大環境的鍋扣在一部戲上也太可笑。
我建議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女性一定去看這部劇,它如果讓你焦慮那說明它拍得很真實,很能反映多數女性在生娃後所面臨的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困境,沒準看完還能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不要生孩子、是為誰在生孩子。 “除非你自己特別喜歡和想有孩子,否則任何女性不該為了任何一種理由去做媽媽”。我覺得人活得現實一點沒什麼不好,可能會悲觀抑鬱但至少活得清醒。過了30歲,我們早已不是韓劇里浸泡著長大的甜心公主,何況今天的韓劇也不再只是拍真空下的粉色泡泡去騙小女生。這部戲追到現在,我不否認情節有很“狗血”的部分,比如沒什麼用的肖旭,從出場就是一個P事不干好像全世界都欠他債的“大巨嬰”,頂著荒唐人設給方一諾和肖路的婚姻製造困境,但這對探究二人因何離婚的本質有貢獻嗎?沒有。生活中,也許有人會因為老公家裡有一個不長眼的親戚鬧彆扭,但多數人不會因此離婚。還有肖路的出軌,如果想探究一段普世的婚姻如何因為生了一個孩子而導致夫妻雙方分崩離析最終走向離婚,我覺得最好不要藉助於“外力”,就還是從這個孩子給夫妻雙方帶來難以調和的困境入手更真實也更人令人信服。因為從兩口之家到三口之家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女人的重心會真正地由愛情轉移到對孩子的親情上來,而男人要學著如何做好一個父親。
同時因為懷胎十月加分娩之痛是只有女性才會經歷的“磨難與考驗”——孩子從女人的身體里長出,孩子對女性來說無異於切膚之痛是無論付出任何代價都想要好好守護的人,所以就更希望另一半也能夠以身作則,像她一樣疼愛孩子同時能稍稍照顧下自己因生產而受傷的身體,但事實上很多男性無法共情。就像很多男性無法共情女性因性別差異導致的一些社會困境。之前在網絡分享的一則“某大學男生因半夜闖入女生宿舍猥褻熟睡中的女生而被開除學籍”的新聞,一些網友覺得罰得好,另一些男性網友則感到“處罰過重”,理由是:“她只是被摸了一下奶,這個男生可是被開除了啊!”我把我支持學校做法的文字發到公號上,竟還有平時關係不錯的男同胞表示:是這位女生太過矯情,學校也小題大做。我立馬拉黑了他。可以肯定的是,講出這些話的人根本沒有試著站在女生的角度上想事情哪怕一分鐘,女孩可是睡在自己的宿舍自己的床上,莫名其妙半夜一點被陌生男性襲胸,這難道不是現實版恐怖片嗎?你沒有想過,那個女孩可能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都要活在對異性的恐懼裡……女孩子獨自走夜路、獨自打車乃至獨居的那種害怕與驚恐,如果你作為男性無法共情,至少不要語言暴力隨隨便便罵人“矯情”。一句話,你不是女生你不懂,如無法感同身受,其實可以不發表任何意見的,否則有些話講出來,只叫人覺得你既壞又蠢。最近播出的劇集我個人最喜歡肖路與方一諾離婚分家產的那場戲,人性是自私的,“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前一晚離完婚還因自責不斷抽自己耳光的男人,在“既得”利益失去的下一秒就能跟前妻算狠賬,是血淋淋的真實了。拍得很好,拍出了常態下的你我以及大多數普通人。說到底,肖路與方一諾會離婚不是因為肖路的出軌,而是孩子的出現讓原本就不在一條敘事節奏上的兩人注定要漸行漸遠。好比任素汐在接受采訪時所說,“方一諾喜歡’抓大放小’,小事她從不計較但大事上很擰,不會妥協。”所以,肖路把胎盤偷拿給婆婆她忍了,肖旭賴在她家胡吃海喝她忍了,自己剛生完孩子肖路立馬跑去上班她也忍了,因為這些在她看來都是小事。
而她最終決定跟肖路離婚的真正原因其實也不是因為他出軌了,而是她發現這個男人跟她的生活節奏是不一致的,她希望他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像她愛女兒那樣愛她,和她一起分擔為人父母的責任。但這個男人總是選擇逃避,指望妻子可以張羅好一切而他下班後能有一個舒適安穩的環境,說真的,他不接受的是已經成為別人父親的自己——這才是導致他們婚姻死亡的根本原因。很可惜,如果順著這個思路拍,多寫一點兩人生活中的接地氣的困境,而不是靠偷懶讓肖路出軌來解體這段婚姻我會覺得這戲更高級,因為現實中很多人沒有出軌也沒有外遇但日子還是過不下去,做不成夫妻。至於婆婆的人設,我不覺得苛刻甚至狗血,就是很正常的一個人,那種普普通通、沒有很好也沒有很差的正常人。抽煙、打麻將,人總有自己或許“不上檯面”的一兩個嗜好的。這位婆婆在大是大非面前很“正直”,兩口子離婚她從未說過一諾的不是,分手時還想著把一諾當半個女兒,老太太心裡明鏡似的。
我想多數人想看的就是這種戲,少一點狗血的劇情和人設,多一點普通人真實的困境,因為這世上都是優點挺多缺點也不少的一堆人湊在一起過日子,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大家湊一起誰都有一肚子的眼淚跟委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想看的,就是這種普世環境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這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但我發現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已經不太接受這樣的影視劇,理由是“本來日子就苦逼,不想看鬧心的劇!”這可能是最近幾年,那種男主打開金手指的男頻爽劇大受歡迎的根本原因,比如《贅婿》。電影《蠻荒故事》就很爽:擁有爆破技能的工程師,在三番兩次被拖車所的工作人員欺負後,最終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自己車裡裝了定時炸彈,當工作人員又一次將他的車無故拖走後,炸彈爆炸炸掉了半個拖車場。很爽啊,復仇大片,但現實可能嗎?借除顫儀被拒導致延誤病情最終去世的哮喘病人,被黃碼耽誤一連20幾天封鎖在高速上的貨運司機,感染陽性居家隔離恢復陰性還是被拉去方艙的上海居民……沒有爽片,沒有反轉,沒有金手指,這才是現實。確實,看多了這類新聞我會疲憊,無助,消極,但它同時也讓我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如果真出了事,我不會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在風險尚未降臨的現在,我可以隨時保持警惕,每天每天都努力,盡我所能去學一點知識,保護好我的身體和心理狀態,盡量少的減少對自己和家人的損耗,警惕地活著,本來就是真理。寫到這兒,想到某些導演曾因拍的電影太過寫實而被很多人認為是在製造、消費苦難,也很多人說:“生活太苦我只想看喜劇”。
我想說,醒醒吧,人不能一輩子龜縮在別人刻意製造的“爽感”和“喜感”的異度空間裡荒蕪。真的猛士,就該一頭扎進並不美好的血淋淋的現實裡,去拼,去愛,去感受。不要活在別人處心積慮製造的夢幻泡影裡,找到真的自我,正視現實,從不拒絕好的“現實主義”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