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婚禮》後台|聽他們說劇


“聽說梁王大婚,舉國同賀。”

“走哇!長見識去!”

好久之前了,路過漢梁王墓景區東門。一張巨大海報立在路對面,朱紅的底色赫然寫著幾個大字“王的婚禮”。沒有多餘介紹,四字印在心裡,過目不忘。終於,終於。等到了。

7月初第一次公演那天,天地倒置,傘是滿天雲。漢宮喜堂裡聽到的屋頂大雨如注聲。我坐在主舞台側邊的角落裡,看著演員匆忙走台一遍又一遍。演出開始,燈光洩下來。音樂節拍擊到人心裡一顫一顫的。一個多小時的演出,從有趣的市集到鄭重的婚禮以及最後的遊戲互動。觀眾們都享受其中,以至於走出禮堂時聽到大家嘰嘰喳討論:“還好生在新世紀,古人的儀式感真是累人。”“不過還怪想穿越一把體驗一下這累人的儀式感。”

目錄

|.我們為什麼做這場劇?

|| .《王的婚禮》演了什麼?

||| . 為什麼《王婚》不該被錯過?

我們為什麼做這場劇?

戲劇應該是什麼樣子,從哪裡來,又能到哪裡去?

延伸閱讀  《大唐狄公案》強勢來襲,張嘉益週一圍齊聚,唐朝探案劇再添猛將

它與我們的生活有多近,它能賦予什麼樣的價值和可能?

我們希望劇場也不只是面向有高消費能力的住店人群,讓驅車前來的觀眾感到票錢和時間花得值,還希望讓當地村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戲劇,讓看戲的門檻降低、便捷,讓每個有空閒的人都能享有看戲的權利。

我們不是要人人喜愛劇場,我們是想創造人人能進入劇場的機會。萬一在一百位觀眾里里,有一位能體會到心神震蕩的感覺,有一位能對劇場入迷,那我們付出的血汗就值得了。

“鄉而洋,遠且淨”,不再僅僅只是一個無法落地的夢想。

後台花絮

《王的婚禮》演了什麼?

▼漢朝一段中國人繞不開的歷史楚漢戰爭、文景之治、五星出東方、絲綢之路…每一個字眼都有著令人心血澎湃的能量也正是因為它的波瀾壯闊才讓這些了不起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被推到公眾面前去品味、去感受。

基於芒碭山鄉村建設的美好前景,以芒碭山漢禮儀文化依托,以西漢梁王劉武的大婚為主線,真實還原了漢代歷史人物、街市、美食等,輔之以樂器演奏、雜耍表演、互動遊戲等內容,重現了西漢梁王劉武大婚時“漢宮喜堂”的華美盛景。

並由專業影視造景技師復原歷史場景,輔以聲光電技術,置身其中讓人彷彿穿越到兩千年前的“文景盛世”,觸摸歷史,體驗文化,真切感受“服裝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的文明神韻。

以上文字摘自芒碭山景區官方公眾號好戲登場了!漢宮喜堂《王的婚禮》明日開演

我私以為這場劇妙在兩處。一是互動精彩。從初幕的市集開始,各色人物出場配了輕巧歡快的音樂,一秒拉我入戲。賣米的阿麽愁容滿面的向觀眾訴苦今日米價不如意。賣漁翁大叔挑著擔子讓觀眾看看他魚簍裡的大豐收……作為觀眾,連我都有種雖居江湖之遠卻無心憂廟堂的愜意。

延伸閱讀  現實題材家庭劇的“真實感”創作邊界何在?

二是漢文化知識洗禮戲劇本身就是非常高效的傳播途徑,相比啃書本,它更具體更生動。 “觀漢禮、賞漢舞、食漢宴,聽一曲琴歌酒賦,品幾味漢宮茶點,酌一杯漢宮佳釀。”一場劇結束,見了世面,漲了知識。在一飽眼福的同時,又接收了歷史帶來心神震盪般的文化洗禮。這麼有意思的情景劇,你來。一定不會失望。

為什麼王的婚禮不該被錯過?

除了華美盛景和有價值的劇情之外,《王的婚禮》不該被忽視的是幕後人員的用心。上次在山上閒逛,看見一大爺在收拾器材,略微眼熟。眉毛擰了好幾圈也沒想起來到底在哪裡見過,整理公演圖片時才發現,耶?這不劇裡的賣漁翁嗎!這種感覺有些奇妙,回想起在山上遠遠看著他的樣子,有種“破了結界”穿越到新世紀的體驗。因為公演那次大家演得都太好了,讓我覺得他們本就從漢朝來,猛然出現在我身邊,讓人恍神。

後來聽工作人員說,劇場有專業的演員也有非專業的群演。不難想像,這一群可愛的當地的大叔大嬸湊著當地方言一遍一遍練習表演時的動作和表情。這個任務是嚴肅的,他們在舞台上極力克制著緊張,剛開始有表演痕跡在,後來一次比一次自然。我在後台拍劇照碰到他們下台,賣魚翁大叔挑著擔子,一路吆喝到後台,他們的成就感全部透過燦爛的笑容溢出來。

其實對於這些群演們來說,劇場也只是一種度過時間的體裁,和做農活,看電視,打一圈麻將,喝一輪酒,都是“百菜百味,各有所好”的平等選項。但“去劇場”這個選項,在市中心要比在鄉村,在看過好戲的人心裡要比還沒看到過喜歡的戲的觀眾心裡,更容易被想起、被選擇。

後台花絮

第一次公演結束,闌風伏雨。

第二次演出結束,萬里晴和。有些感觸寫在最後。歷史大浪淘沙,幾番風雨幾晴和。希望大家依然保持平常心。假如日子過得耗神費力,來這裡歇歇腳。看看山間的綠,走走田間的路,賞賞喜堂的劇,聽聽小院的雨。過幾天“赤子無愁”的好日子。

我們在這裡,等你。

芒碭山夏-掠影

延伸閱讀  影評|《誤殺2》:鑄溫情於黑幕上的戲劇

.


Posted

in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