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娛樂圈莫名火了一群新的“星二代”:
剛打娘胎裡出來的那種。
不知怎的,霸占熱搜的明星新聞,居然都快進到了這個階段。
更別提頂流的生子傳聞,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能一連在微博蕩漾好幾天。
最近剛好也有一部以生孩子為題材的國產新劇,《今生也是第一次》。
準確來說,不只是生孩子之痛,而是坐月子之苦。
比如走在大街上,隨時可能當眾漏奶。
一漲奶,稍有不慎就會引髮乳腺炎。
播出後水花雖不大,但這些真實場面,還是引發了不少女性真情實感的共鳴。
且尤為引人注意的是。
其間還夾雜著不少認可和共情劇裡丈夫角色的聲音。
程領先這樣的男的,是稀有物種吧
總之,作為丈夫的他做得夠好了。
實屬難得。
在現實題材的國產劇裡,本就少有備受認可的男性角色,尤其還是在生育考驗之下。
但抱歉,今天我可能得潑一潑冷水——
在生孩子這事上,有時我們眼裡的“夠好”,還夠不到一個普通產婦的“真正想要”。
放到劇裡來看。
這些認可的聲音,既代表著旁觀者的眼光,也暗合了劇裡丈夫的視角——
即:自認為已經達到丈夫的標準。
不可否認,無論是從客觀上還是丈夫的主觀視角上看,他們的表現並非一無是處。
甚至還是外人眼裡的好丈夫、好爸爸。
這部劇講述的,是1993、2008、2022年三對不同時代的夫妻,在應對生育上面臨的不同考驗。
前文提到的程領先(艾倫飾),就是08年那條線的男主人公。
他憑什麼被認可?
首先,他自有一套處事智慧。
作為丈夫,他對自我的要求是,維護家庭的和諧,唯妻子馬首是瞻。
理解成大夥兒總在誇的“耙耳朵”就是了。
妻子生產,他面臨的壓力除了照顧產婦,還要周旋於互不對付的親媽和丈母娘之間。
但即便在三面夾擊下艱難生存,他依然能成為平息婆媳矛盾和親家矛盾的調和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受氣包。
看似笨拙,卻是能提供情緒價值、老實聽話的執行者。
妻子坐月子不想忌口,編了個假新聞瞞騙母親被抓包,找他背了鍋。
妻子得乳腺炎,但媽媽們堅持母乳喂養,他也知道心疼和維護妻子,說服她們給閨女喝奶粉。
他的好,還是被比較出來的。
去年一部類似題材的國產劇《親愛的小孩》裡,妻子剛生完孩子遭完罪,可丈夫不單缺席還出軌。
再看看這部劇裡其他同休產假的丈夫,也幾乎都打著陪護的旗號,在月子中心聚眾打牌,畫風休閒。
聽到程領先打電話跟領導申請延假,還心照不宣地使了個眼色,彷彿摸透了他也想趁機偷閒的心思。
相比這些甩手掌櫃,在生育考驗的壓力之下,程領先確實做得不錯。
就連一向嚴苛的丈母娘,也難得在女兒面前開口承認女婿的表現。
不過,旁人的肯定,畢竟是從第三方視角觀表像後的定論,甚至只是恭維的話術。
可丈夫的自我肯定不一樣。
他們主觀視角里的付出,可能會被放大乃至佔據他們的全部視線,從而變成一種自我感動式付出。
93年時間線的另一個丈夫路明磊(劉凱飾),就是一個典例。
相比程領先這種耙耳朵型丈夫,他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型丈夫。
對誰都是喜當爹的心態,熱衷大包大攬。
他對自我的要求,則是靠打拼自覺承擔養家和照顧妻兒的責任。
第一集,人還沒露面,他的“好丈夫”人設就先立住了。
妻子生產前,他又是跟相熟的市場老闆打好招呼,給妻子預訂好了肉。
又是叮囑鄰居幫襯照顧。
考慮到妻子從廣東隻身遠嫁,還給她提前安排好婦產醫院,時不時給孩子帶些日用品。
在那個年代,大家眼裡的路明磊妥妥就是一個細心體貼的好好先生。
然而。
在路明磊看來,自己的付出卻遠遠高於妻子的付出。
自己在外奔波流汗,妻子卻能在婦產院吹著風扇養尊處優。
你看,這些付出的背後,到底還是暴露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他們的忙碌和用心是不假,可實際上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難道成為外人眼裡的好丈夫,達到自我的要求就夠了嗎?
很多矛盾的產生,往往是由於不同視角產生的錯位和偏差。
從丈夫的視角,他們達到了自我和外人眼裡好丈夫的要求。
但從產婦的視角,她們的壓力卻來源於,男性視角盲區裡被忽略的隱痛。
程領先和陳蘭青原本是一對恩愛小夫妻,但作為新手爸媽,生育這件事卻給他們帶來了超乎想像的困難。
他們之間的問題,濃縮在出場那場戲上。
妻子生產當天,為了給孩子留個初見面的好印象,程領先又是穿西裝打領帶,又是送花。
乍一看,還挺上心。
可鏡頭切換,他上半身像詩人下半身像流浪漢。
送的花還是因為找不到花店,在附近服裝店買的裝飾花。
嚴謹中帶點潦草,正經中又透著隨意。
看得出花了心思,只可惜努力和效果錯了位。
在妻子痛了一天卻找不到他人時,這些心意只會淪為沒用的點綴。
明明按照自己的標準履行職責,卻依然存在著他關照不到的疏忽。
說他不重視產婦感受吧。
他懂得事事遷就,甚至在長輩們的嚴加看管下帶她出去,滿足她偷偷上網和吃零食的小願望。
可說他重視吧。
妻子生產完他立馬圍著孩子,頭也不回,把她拋諸腦後。
在丈夫們的視角盲區,產婦也在經歷一些超出想像的困擾和痛苦。
她們面臨的,是生育本身帶來的身心考驗。
要知道,產婦本就容易情緒波動。
且,這種波動是很難受控的。
也因此,在妻子產後抑鬱後,他們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
不難發現,程領先這時的“好丈夫式”遷就,總帶著些不由衷的勉強。
程領先之所以被誇,是因為他的忍讓。
可作為忍讓的一方,他表面的慫,以往是出於愛的包容。
但如今,只是含著委屈的一時妥協。
不是樂意如此,而是勉強如此,甚至心裡還在默默記賬。
表面上看,他被母親催著回家,卻還想著留下來陪伴妻兒。
可聽他的理由,卻是因為怕被埋怨,是帶著委屈的。
甚至妻子因為產後抑鬱要跳樓輕生,他脫口而出罵她神經病。
為了追求表面的和諧,程領先只是一味口服心不服的暫時讓步。
癥結恰恰在於,作為丈夫的他,還沒來得及站在一個產婦的角度去理解妻子。
生產後,陳蘭青已經悄然實現從女孩到母親的身份轉換。
但程領先卻還停留在原地,依然用以前的眼光去看待她。
所以他不解妻子何故變得如此無理取鬧。
慢慢地,從困惑到厭煩。
心甘情願的付出,最終也變成了委曲求全。
一開始,妻子不高興,他還懂得用談戀愛慣用的那招,死皮賴臉哄好妻子。
可後來,當妻子因為新手媽媽的緊張和無助開始情緒崩潰,他卻理解成妻子把氣撒在自己頭上,誤以為她又像以前一樣鬧彆扭。
索性連哄也不哄,自己先氣上了。
– 是你不懂我
– 行行行,總算有個(撒潑的)新原因啊
與此同時,程領先違心的忍讓,也加重了妻子的心理負擔。
丈夫覺得妻子無理取鬧,妻子覺得丈夫不懂自己。
惡性循環就此形成。
他的聽話,實則只是妥協。
他的體貼,也只限於身,而不限於心。
而網友共情程領先,也不難理解。
他的焦頭爛額,清晰地詮釋了男性在生育面前,不同於產婦的無措和無奈。
在這齣“妻子受難記”裡,他們原以為自己是拯救者。
但只有跳出困局,才能發現自己在無意中已成為加害者。
這也是為什麼說網友的認可,潛意識裡暗合了丈夫的視角。
他們看到了丈夫的難,且在妻子產後“性情大變”前,更先看到了他們的難。
卻忘了,生育本是每一對夫妻共同面臨的考驗。
關鍵是,這種想法還容易滑向一個更嚴峻的現實問題——
在生孩子這事上,對男性的要求不斷降低。
《親愛的小孩》裡,即便是頻頻踩雷的新手爸爸肖路,也能得到不少觀眾的理解和共情——
雖然他不自覺,但他肯行動呀;
他帶孩子心太大,那是因為他知道有月嫂和孩子媽,並非沒有責任感。
總之,只要他為妻兒曾挪動過一寸屁股,都有人替他找補。
事實上,由於無法真正感同身受,生育是男性實現思維轉變的艱難彎道。
然而,不少新手爸爸壓根沒注意過這個彎道的存在,還在一味走原來的直線。
往往導致各種事故。
就拿程領先來說。
他是家庭不可或缺的調停者,平息得了矛盾,但同時也掩蓋了本該被解決的問題。
這除了跟他的性格有關,還有一部分原因來自生育基本知識的缺失。
妻子生產需要打無痛針時,因為他拿得定主意,這才瞞過母親偷偷簽字同意。
可當妻子因胎盤黏連,被告知可能需要摘除子宮時,他開始慌了。
一聽到母親那番“沒有子宮就不是女人”的離譜言論,倒瞬間沒了主意。
到這就懵圈,更不用提他在產後抑鬱的妻子麵前那一系列作死操作了。
說白了,他們是因不知而無畏,也因有恃而無恐。
過分依賴妻子的母性本能和女性長輩的過來者經驗,高看了產婦的承受能力。
帶孩子也是如此。
像飄前陣子刷到的一個新聞。
一位爸爸用力拍打嬰兒後背,還理直氣壯辯稱是在“哄她睡覺”。
看到這一幕,這句“他肯哄孩子就很好了”還能說出口嗎?
來源|視頻號@芒果都市
當然,飄並不是苛責男性在妻子產期完全做到盡善盡美。
畢竟丈夫面臨著陪護的壓力,也是客觀事實。
即使是看起來好脾氣的程領先,也會偷偷跑到KTV發洩。
從丈夫的視角,除了身體的疲憊,更因不解而委屈。
委屈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承認,彷彿得自己也生一次孩子才能不落埋怨。
但正如產婦必然得承受分娩之苦,作為丈夫,也必然要應對生產帶來的考驗。
常有人覺得不公平。
可是,長久以來男性在生育這件大事中的缺位,不才是真正的不公?
我在其中察覺到的不光是“行動”與否的問題。
更有對於許多男性,做到“知行合一”的困難。
光是做一個符合標準、面面俱到的人父與人夫,就夠了嗎?
如我前文所說的一樣,最讓人無奈的,是女性因生育而不得不面對心理和靈魂的巨變,可許多男性卻從未參與這一轉變。
甚至,是意識到自己有義務發生轉變。
我一直以為,對於這些女性題材的作品,男性是更不可忽視的重要受眾。
因此,就這部劇來說,男性角色被共情或許不是壞事。
只不過,相比在劇裡找共鳴,更需要反思——
產婦需要的,絕非輕飄飄的一句“辛苦”和“偉大”,也不是丈夫的自我感動式付出。
苛求真正的“感同身受”是做不到了。
可對於真正在乎的人,做到“言行合一”也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
行動上成為好丈夫,只是底線。
心靈上成為好丈夫,則是被社會忽略已久的另一道基本門檻。
是的,要做到這個非常非常難。
也總歸不會難到在產床上丟掉半條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