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徐克去美國留學。
有段時間在華人區兼職放電影,其中有部引起了他的興趣。
是《智取威虎山》。
90年代,他和謝晉導演吃飯。
謝導問他,如果來內地拍戲,想拍什麼題材。
他脫口而出:《智取威虎山》。
當時,沒人當真,徐克怎麼會拍一部樣板戲呢?
沒想到,幾十年後,徐克真的翻拍了《智取威虎山》,且票房大獲成功。
而今年春節檔,他的《水門橋》不出意料稱霸。
初六了,想必很多人都看過,所以今天重點不聊電影好不好看。
我們聊聊。
#徐老怪玩主旋律,怎麼整活? #
飛起來的徐克
《長津湖》第一部是三個導演合拍。
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人風格各異,互相遷就,也互相兜底。
保證了電影的看點和情感。
到了《水門橋》,絕大部分是徐克執導,其他兩位掛名監製。
《水門橋》倆小時,只有一個字——打。
用最簡單的故事,承載最激烈的戰鬥,7連戰士的命運也做了最後交代。
結束了新興里和下碣隅里的戰鬥,7連接到了更艱鉅的任務——炸毀水門橋,截斷美軍唯一退路。
水門橋背靠峭壁,面臨險崖,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地。
志願軍三炸水門橋,每一次都付出極大代價。
電影也就圍繞一個點來展開,就是炸。
無人掣肘的徐克飛起來了。
素來以天馬行空的徐克飛起來是什麼樣的?
那真是香港電影“盡皆過火”的最佳註腳。
文戲幾無,全是戰爭戲。
全片都籠罩在砲火中,根本沒有回味的餘地,情感來不及醞釀,就被爆炸一下摧毀。
一浪接一浪的刺激,持續不斷,直到最後結尾。
這是缺點也是優點。
人物和情感少了點咂摸回味的空間。
他們全都化作一個符號,那就是不畏犧牲的志願軍戰士。
第一部鋪墊的談子為(段奕宏飾),一開始就已犧牲,唯一的記憶點不是他的個性,而是他的技能,打巴祖卡火箭筒。
其他人,像平河、餘從戎、五千里等等。
讓人記住的也是作為軍人的特質,不畏艱險,不怕犧牲。
工具性大過了人性。
也因為炮火不斷,讓觀眾沒有喘息的空間,人物的犧牲引出的情感,還來不及釋放,便又到下一場戲了。
就是,人都被炸麻了。
優點也是如此。
沒有過多文戲穿插期間,全片都緊繃著,重點全部在戰爭場面。
三炸水門橋,每一次都不一樣,一次比一次慘烈,全部是看點。
在狂轟亂炸的大場面中,有兩點細節體現了徐克的個人風格。
一是突兀的殘酷。
一個出場不多的人物,何長貴。
第二次炸水門橋,美軍支援部隊趕來,志願軍撤退。
一個砲彈打來,正打中何長貴,整個人瞬間炸成碎塊。
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戰爭的殘酷在此刻體現得太具體,效果比那些大爆炸震撼太多。
二是超現實的傳奇色彩。
七連打到水門橋的水泵房。
裡面一個美軍冷眼旁觀,在陰影角落裡,像鷹盯著獵物。
而後,他從背後殺死一個志願軍戰士,像個武林高手。
然後和平河、伍千里打,只用拳腳。
完全動作片的拍法。
飛起來的徐克,毫無顧忌地釋放自己的激情和想像力。
他的創意完全撐得起一部商業大片,而且還有富餘。
有好也有壞。
在徐克的電影裡,完全不愁沒有看點,反而怕看點太多,模糊了焦點。
這是他的魔力——
娛樂的魔力
徐克是在香港電影土壤生長出來的天才。
香港電影的精髓在哪兒?
導演莊文強在某乎回答過“什麼是港味”的問題。
他說:港片是很功利主義的一個風格。
講效率,在最短時間製造最多效果。
就是要娛樂觀眾。
徐克為什麼會喜歡《智取威虎山》?
因為好看,有娛樂性。
這個故事太適合他拍了。
雖然是抗日聯軍剿匪,但這其實是一個臥底英雄的故事。
楊子榮假扮成土匪,投靠土匪頭子座山雕,然後和抗日聯軍裡應外合,剿滅土匪。
傳奇故事,豪氣英雄。
替換一下,可不是一個江湖俠客鏟姦除惡的故事嘛。
用現代電影手法翻拍的《智取威虎山》馬上煥發新生。
票房8億多。
觀眾看電影不是來接受教育的。
徐克給主旋律注入的就是這股娛樂精神,把觀眾當成來找樂子的人。
《水門橋》也是一部娛樂性十足的電影。
有大場面,有傳奇英雄,有情感炸彈。
就說最後一次炸水門橋,恐怕只有徐克才敢處理得這麼“飛”。
讓梅生開著半履帶車,伍千里背著鐵板,從懸崖峭壁上滑下來。
梅生咬著女兒的照片,想著千里之外的女兒,在爆炸中犧牲,為伍千里贏得了炸橋機會。
這種類似神兵天降的俠客行徑,只有徐克才會這麼幹。
徐克給七連主要角色都安排了一樣的結局——在烈火中永生。
平河為了炸坦克,自己扛著炸藥包去了;餘從戎為了掩護戰友,吸引美軍飛機,在燃燒彈的烈焰中奔跑至死;梅生在隆隆炮火中想著女兒去了。
而伍千里,遺體凍成了冰,被美軍的火槍燒著,化了冰,帶著凍僵的萬里慢慢滑下山崖。
殘酷、悲涼、浪漫,盡在這一處。
本片最大的情感炸彈在最後。
戰爭結束,志願軍犧牲巨大。
所有部隊集合點名,盡是幾百人打到只剩一半,幾十人的部隊。
最後七連報到,伍萬里大聲道:第七穿插連應到一百五十七人,實到1人!
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站在那裡,他的親哥哥,七連的所有哥哥都已戰死在那片冰天雪地,永遠回不來了。
無論從製作還是看點來說,這是一部很商業的娛樂大片。
其實,如果不特意說明。
普通觀眾知道這是部主旋律電影嗎?
或者說,他們還在意這是主旋律電影嗎?
主旋律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主旋律電影在百度百科的詞條是這樣的:
主旋律電影是指能充分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革命歷史重大題材影片和與普通觀眾生活相貼近的現實主義題材、弘揚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人生的影片。
1987年,廣電部電影局局長提出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方向。 1989年的《開國大典》成為標誌性作品。
於是,主旋律就和革命歷史重大題材綁定了。
給觀眾的印像是,宏大、嚴肅、深沉。
而現在呢。
《湄公河行動》是不是主旋律?
《紅海行動》是不是主旋律?
當然都是,電影裡都體現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
但,它們都獲得了觀眾的認可,票房可觀。
觀眾不會拒絕這方面的東西,但首先,電影要讓人能看得進去。
徐克和一眾香港導演都知道,電影首先得打動觀眾。
他們是被觀眾“逼”出來的。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有午夜場放映的傳統。
導演新片在午夜場放映,藉此觀察觀眾的反應。
看午夜場的觀眾是很不客氣的。
看到不好看的地方,直接在電影院罵娘:
哪個導演拍的,出來!砍死他啊。
而導演則在一旁記下觀眾不喜歡的地方,再回去重新剪輯修改。
於是,當他們拍主旋律時,一定會先想,觀眾喜不喜歡看,然後再把想傳達的思想揉進去。
道理再好,沒人聽也是無用。
導演要做的事,其實只有一個:
把故事講好。
當故事講清楚了,裡面蘊含的道理自然會被人接受。
我們看《水門橋》,會被殘酷的戰爭場面震撼,會被七連戰士感動,也會心疼只有一個人回家的伍萬里。
我們也知道,現在的和平,是先輩們用生命和熱血換來的。觀眾能在電影裡感受到這份跨時代的“禮物”。
未來,還會有一大波主旋律電影。
國師的《堅如磐石》、麥兆輝的《檢察風雲》、程耳的《無名》等等。
題材各異,有講掃黑除惡的、有講打擊腐敗的、有講地下黨的。
名導配明星,加上經驗豐富的製作團隊。
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方向就是主流商業片,而商業片最重要的,就是讓觀眾看得進去。
其實,主旋律這個分類本來就不應該存在。
鄧小平說過: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
按照這個標準,市面上絕大部分電影都是主旋律。
再說了,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並不在意一部電影是不是主旋律。
也不會因為一部電影是主旋律就高看一眼,或者帶著成見。
大多數人看電影的目的沒那麼崇高,只想看到一部能夠打動自己的電影。
引發共鳴,進而引起反思,即為好電影。
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主創和觀眾的雙向奔赴,而不是單向灌輸。
記住。
觀眾不需要被說教。
他們只需要被打動。
講好故事,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