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似乎有一個誤區,中年人只看中年人的戲,年輕人演的劇都是給年輕人看的。大家可能不太看電視,現在電視上的大部分電視劇是給老年人看的。看看廣告就知道,賣的都是保健品之類的。
什麼諜戰片啊,古裝片,大女主片啊,職場劇愛情劇,我公公婆婆都看得很帶勁的。
那些五六十集、纏綿糾葛的愛情戲,錯綜複雜但漏洞百出的臥底戲,都是給他們看的,他們也樂於吐槽那些戀愛中的笨蛋和設定中的漏洞。
他們看一個新劇,幾秒鐘就能猜出人物關係。他們熟悉的劇,會不遺餘力地給你講人物關係。人年齡越大,越對講人際關係的故事敏感。相對的,小孩子會對怪獸、大招這類元素敏感,青少年會喜歡獵奇世界觀什麼的。年輕人有時候會覺得戀愛戲很尬,反而老年人都很喜歡戀愛戲。我記得小時候爺爺特別喜歡看《甘十九妹》,守著一個又一個頻道,磕了一包又一包的瓜子,一男一女相愛相殺彌留之際努力爬向對方,那浪漫和忠貞也真的是讓我非常的震撼。
那麼這些劇裡的老年角色,諜戰武俠劇不論,就說家庭倫理劇好了,老年角色最常見的戲不是談戀愛,而是關心兒女談戀愛。這不是比演老年人談戀愛,更符合觀眾的行為和心境嘛!
老年人哪裡有什麼戀愛要談,他們關心的是兒女啊!
他們也真的喜歡看年輕人談戀愛。老年人談戀愛太尬了,只有啥也不懂只有青春熱血的小朋友,談起來才真實,才好玩。而且俊男美女,大家都喜歡,不會因為自己那方面不行了,對人的審美就變了,不可能的。我公公也會說哪個男演員帥,我媽也會說哪個小鮮肉(褒義詞)帥。對女演員的長相更挑剔,吹毛求疵無限品評。給他們看一群老太太談戀愛,那還有什麼興致啊。
現在的城市老年人,單身得挺多的,戀愛的也挺多的。但不是電視劇那種戀愛,就是沒事在一起打打麻將,做做菜那種。老年人的生活以保持健康為主,有父母的照顧父母,有餘力幫幫子女,還有精力的話能有朋友時常見面就可以了,是異性更好,大家都是有孩子有孫子的人,大風大浪也都見過了,好就好,不好就不好,沒必要戲劇化地去“談”。既然影視劇是另一個次元,是理想和夢想,就讓人好好看年輕的俊男美女談戀愛不好嗎?
上面說的是老年人,按理說我也是標準中年人了,我向年輕人靠齊就更直接了,我也喜歡看一個少女被七個帥哥圍著,dokidoki的那種動畫。我甚至會看一些喊大招的少年動畫。
當然你讓我看卷福、黑寡婦、張小敬談戀愛我也沒意見,人只要好看,20多歲,40多歲,有啥區別,白娘子一千多歲了,好看就愛看。
不過有一說一,中年人的電視劇消費能力,不太行。沒有大把時間消耗,休閒時間很零碎。我的解壓方式是寫知乎和玩遊戲。
首先,單身的中年人本來就比單身的年輕人少。到歲數了,很多人都結婚了,純粹反映戀愛的本來就少,原因是因為還單著在談戀愛的中年人本來就少。如果結了婚以後的夫妻恩愛也算的話,那這樣的片子可多了去了。
其次,只有年輕人還在比較純粹的談戀愛,而中年人的戀愛往往和其他問題糾纏在一起,比如說職場,比如說下崗再就業,比如說住房……事實上當你把這些題材的影片拿出來看的時候,你會發現裡面都有中年人的戀愛。
年輕人的戀愛更講究過程,而中年人的戀愛更注重結果。而製約結果的往往是很多實際的條件,或者確切一點是一些實際的無奈。講究過程的比較容易去演繹,而講究實際結果和條件的,有什麼好看的呢?
對於愛情題材偏重於年輕人,這或許是一種大趨勢吧,又或許與市場及受眾群體息息相關。中年人都在為了家庭生計和事業打拼,並沒有太多閒暇的時間去觀看影視劇,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觀眾群體的審美變化,影視製作公司更加註重演員的外在形象,畢竟所謂優質的外在形象更能吸引人生族和青年人的眼球,更能引起為了追星而追劇的效應。而演技嘛,就另當別論了。
如果問哪種題材的影視劇更能吸引年輕人的眼光,想必大家會異口同聲地說出是愛情題材!為什麼?因為現實生活中任何一個年輕人都想擁有一個理想的另一半和一段完美的愛情故事,所以愛情劇必定受歡迎。因為從虛擬的影視劇情及人物中,或許我們能滿足一下自己的內心和精神,並憧憬著自己未來的愛情。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之後,國內也從90年代開始拍攝了大量的愛情題材劇,例如早期火遍全國的過把癮、東邊日出西邊雨、將愛情進行到底等等。進入2000年之後,有一部叫做半路夫妻的電視劇也深受觀眾們的喜愛,依稀記得這部電視劇講述的就是中年人的愛情經歷。當然還是數不清的優秀人才劇,例如泡沫愛情、星夢奇緣、藍色生死戀、冬日戀歌、情定大飯店等。
由於教學時間及個人偏好緣故,本人觀看電視劇的數量比較少,更多地是放在了電影方面,最後推薦給大家一些比較優秀的愛情電影吧。泰坦尼克號、廊橋遺夢、亂世佳人、羅馬假日、傲慢與偏見、怦然心動、情書、愛在黎明破曉前、初戀50次、朗讀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