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拍不得。



與其討論《第一爐香》選角的失敗,

不如好好想想還要不要拍“張愛玲”。

作者|從易

編輯|鍾小寶

運營|沛然

設計|冬雪

張愛玲,是19歲就寫出“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 爬滿了蚤子”的女子,是民國時代的“臨水照花人”,是中國文學史上飽受爭議的作家……圍繞在她身上的話題和故事都令人迷離。而關於她的小說,在影視作品改編上,也總籠罩著一層迷離的光環,華麗卻難以靠近,侯孝賢說“張愛玲的小說是不能拍的,那是一個陷阱”,李安也曾提到過,是“對張愛玲的憤怒促成了我拍《色戒》”。


圖源:網路

但,拍張愛玲一直沒停歇。

近日,許鞍華執導的《第一爐香》上映,從選角之初就籠罩著“ 駱駝祥子和虎妞”的作品,如今的成績,可以說大撲街。

電影屬於大IP+大製作,改編自張愛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爐香》,有著華麗的幕後班底:編劇王安憶,攝影杜可風,服裝和田惠美,音樂監製阪本龍一……但它是許鞍華導演生涯首部評分跌破6分的長篇電影。貓眼專業版預測其最終票房不到5500萬,製作方虧慘了。


圖源:貓眼

到底是為什麼,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大部分都撲街了?

張愛玲,小說影視化的“魔咒”

20世紀70年代末,張愛玲在大陸學術界被“重新發現”,社會上也隨之興起一股“張愛玲”熱,大家紛紛閱讀張愛玲,評論界也廣泛討論張愛玲。隨著影視文化的發展,對張愛玲作品的改編提上了日程。

張愛玲三個字就是個大IP,而且她的故事題材永遠不過時,就像她自己所說的,“我發現弄文學的人向來是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面,而忽視人生安穩的一面。其實,後者正是前者的底子。”

對張愛玲的影視改編,可以分為電影和電視劇兩個部分。

張愛玲的小說第一次被拍成電影,是1984年許鞍華拍的《傾城之戀》,由周潤發飾演範柳原,繆騫人飾演白流蘇。上映後,電影口碑一般,媒體惡評,反響也侷限於影迷圈子裡。連許鞍華自己都不止一次的“自省”,感嘆張愛玲的小說到電影,她沒有找到合適的展示方式,“《傾城之戀》最大的教訓,是我沒抓住作品的精神,那個作品的精神其實是很西方、很諷刺的,而不是纏綿的大悲劇。可是那時候,我還殘留著浪漫小說的概念,覺得應該拍得很浪漫。”


圖源:網路

1988年,臺灣導演但漢章改編了張愛玲的小說《怨女》,由臺灣女演員夏文汐飾演銀娣。但這部電影非常小眾,基本鮮有人提及。一方面,《怨女》在張愛玲作品裡本身就相對冷門,另一方面改編本身也中規中矩,滿屏的臺灣腔偏離作品本身的調性。

延伸閱讀  盤點收視翻倍的黑馬逆襲韓劇! 《天空之城》收視飆升20倍最狂

往後的幾年,改編張愛玲風潮稍微減弱,6年後關錦鵬執導了《紅玫瑰與白玫瑰》,這是相對成功的張愛玲改編,陳沖飾演王嬌蕊、葉玉卿飾演孟煙酈、趙文瑄飾演佟振保。其在豆瓣評分7.7分,接近2.8萬人評分。


圖源:網路

1997年,許鞍華將張愛玲的《半生緣》搬上大銀幕,由黎明飾演沈世鈞,吳倩蓮飾演顧曼楨。該片得到一部分張迷認可,豆瓣評分7.9分,超過7.2萬網友打分,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半生緣》被視作對張愛玲作品的壟斷化的詮釋。


圖源:網路

此外,還有個不能算是真正意義改編張愛玲小說的《海上花》。該片是侯孝賢1998年導演的,基於張愛玲翻譯的《海上花列傳》,當時《海上花》編劇、同為“張派”作家之一的朱天文這麼說:“張愛玲的文字誰抵抗得了?離開了她的文字,就也離開了她的內容。”

從1994年到1998年,短短四年,3個名導走進了張愛玲的作品,似乎也為改編張愛玲奠定了“張愛玲+名導”的底色。往後的9年,無人敢碰。

直到2007年,李安帶來了由梁朝偉飾演易先生,湯唯飾演王佳芝的《色·戒》,這是迄今最成功的張愛玲小說改編作品。業界認可,獲獎無數,包括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大眾也歡迎,引起大範圍討論,突破了電影圈本身,進入了知識圈層,該作品在豆瓣評分8.5分,超過60萬網友打分,這也是所有張愛玲作品影視化中評分最高且評分人數斷層之作。


圖源:網路

最近一部電影改編,就是許鞍華的《第一爐香》,目前豆瓣5.6分。


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基本形成了知名大導演執導的格局。相形之下,由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更偏向於“大眾化改編”,導演也有豐富的閱歷,但知名度略遜一籌。而劇版的張愛玲小說,受眾更是少之又少。

2003年胡雪楊、王重光執導的電視劇《半生緣》,林心如飾演顧曼楨,蔣勤勤飾演顧曼璐,譚耀文飾演沈世鈞,豆瓣評分7.1分,2.2萬網友打分。2004年穆德遠執導的《金鎖記》,由劉欣飾演曹七巧。雖然《金鎖記》是張愛玲最負盛名的小說之一,但這一版電視劇受眾寥寥,豆瓣評分人數不超過1000人,豆瓣評分7.7分。2009年夢繼執導了《傾城之戀》,陳數飾演白流蘇,黃覺飾演範柳原。相比電影版,劇版更受認可,但看過的觀眾卻不多,豆瓣評分雖然高達8分,但打分基數只有1萬人。


圖源:網路

2020年楊亞洲執導的《情深緣起》,也是改編自《半生緣》。劉嘉玲飾演顧曼璐,蔣欣飾演顧曼楨,鄭元暢飾演沈世鈞。這次改編嚴重撲街,豆瓣評分3分。要是不說是改編自張愛玲,這部劇也許不至於風評如此,畢竟改編後的內容與原著相差甚遠。


另據透露,《第一爐香》也將於近期改成電視劇,演員人選再次引發大家討論。

1980年代至今,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影視劇10部,其中小說《半生緣》最受歡迎,被改編了3次,其次是改編2次的《傾城之戀》。所有影視化作品,豆瓣8分及以上的有2部,豆瓣7分段的5部,6分段的1部,不及格的2部。

從這個評分看,似乎不錯。但要知道,張愛玲的小說在豆瓣上基本上都是8分、9分以上的高分,改編後卻紛紛低分。並且,一些“高分”影視改編的評分人數只有幾百萬或幾千人,高評分是虛高。


總的來說,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成功率很低。要麼口碑不佳,要麼成為受眾寥寥的小眾劇。

難以還原的“張味”

為什麼哪怕是大導演,也會在張愛玲的作品上折戟?這主要是出於張愛玲作品的特異性,文字裡的很多精妙之處難以轉化為影像。

關鍵詞一:意象

張愛玲擅用奇絕的譬喻、獨特的意象,她在小說中不厭其煩地調動各種感官描繪景物、塑造空間,構建出一個充滿細節的世界,暗含象徵和隱喻。導演們孜孜以求的鏡頭感,在張愛玲筆下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月亮、太陽、雨水、鏡子等都是張愛玲小說裡的常見意象,承擔著人物塑造、風格構成、主題表達等重要功能。小說裡可以反覆強化意象,可一旦影視化後,意象的精髓就會“流失”。

延伸閱讀  除了《迴廊亭》,這3部犯罪推理劇也值得期待,你們是否也期待?

比如小說《金鎖記》中的月亮貫穿全篇——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但這些“月亮”,在電視劇裡無力呈現。

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裡,“蛇”是姑媽家裡出現的一個重要的意象,象徵危險的誘惑,電影裡就只是喬琪喬養的一條蛇,象徵他的“心愛之物”。


圖源:網路

關鍵詞二:心理

張愛玲的小說,非常注重心理活動描寫,靈敏細緻,繁複詳盡。這在幾乎所有影視改編裡,都被儉省過去了。

《色·戒》是少數的例外,在李安導演的鏡頭下,小說敘事線索統統被打亂,完全變成了電影的敘事,通過對王佳芝身世等的資訊補充,將人物心理轉化為有著起承轉合的行動選擇。


圖源:網路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關錦鵬加入大量的獨白和旁白,想凸顯張愛玲小說的語言魅力,但這個做法譭譽參半。關錦鵬曾透露張愛玲其實並不喜歡這部電影“是張愛玲的代理人宋先生(宋淇)告訴我的,當然,她親口跟我說,我也接受。”

關鍵詞三:悲觀

張愛玲自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以悲為美的薰陶以及個人成長經歷的影響,對人世的認知是悲觀的,誠如她說的,“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裡有這惘惘的威脅”。因此,她文字間有獨到的遷徙、轉移、騰挪,並注入一種老辣的、帶有悲劇感的韻味。

“張味”其實就是一種“蒼涼”。

縱觀由張愛玲小說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大量不符合原著風格的情節改動與人物設定,常常讓“蒼涼”變成了狗血、滑稽和離譜。


圖源:網路

比如電視劇《金鎖記》,將曹七巧與姜季澤之間根本不存在的愛情設定為主線,並新增了大量宅鬥戲,把電視劇變成狗血劇。

電視劇《情深緣起》裡,顧曼楨與沈世鈞則變成了偶像劇的男女主角,沈世鈞喊著“大清已亡”的口號反對父母的包辦婚姻;當顧曼楨遭到沈世鈞家人的反對,而對沈世鈞產生距離後,沈世鈞直接大喊大叫訴衷腸。


圖源:網路

這一次《第一爐香》,雖然仍有“蒼涼”,但小說是慾望裹挾下,清醒的墮落的蒼涼,電影則變成了“愛我吧,娶我吧”的“疼痛青春”……不用看正片,光看《第一爐香》輕浮的抖音營銷,就能窺探片中的思想。

蒼涼的宿命意識,也影響了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塑造。她的主人公常常帶有一種隕落式人格,他們不完美、不徹底,受了傷害,自毀的同時也毀滅別人,“那樣不明不白的,猥瑣,難堪,失面子的屈服,然而到底還是淒涼的”。

但影視改編後,她筆下人物的冷漠、自私、惡毒、齷齪等,都不同程度被簡化、刪改,甚至被扭轉了。


圖源:網路

延伸閱讀  佐佐木希渡部健將離婚 男方或將退出娛樂圈

比如小說《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她的自私、工於心計,她只懂得顧全自己,但無論是許鞍華的電影,還是夢繼的電視劇,白流蘇都成了大家閨秀、“革命女性”;範柳原也沒了“花花公子”的氣息,一派正人君子作風,兩人的故事變成了純美愛情。

《情深緣起》裡,把小說裡顧曼璐的“私娼”人設,改成了上海灘的“大姐大”了,出場帶風,一點也沒有風塵女子的俗氣、豔氣、妖氣。

哪怕是李安的《色·戒》,也把易先生對王佳芝徹頭徹尾的“玩弄”,變成了最後獵人與獵物的相互“動情”。這雖是成功的電影作品,卻已經不是張愛玲的小說原意了。

由此可見,張愛玲,拍不得。

大部分是魔改,改得面目全非;相對成功的,也只是還原出小說七八成的魅力;極少數憑藉導演強大的能力,做了重新的“解讀”——但能有幾個人是李安?

雖然張愛玲小說是大IP,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否則資本會得到市場的慘痛教訓。

-END-

約稿、商務合作

轉載、加入社群


Posted

in

by

Tags: